編者按:新思想引領未來,新征程催人奮進。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研究和宣傳闡釋,12月1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論壇雜志社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第八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人民論壇創刊3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以下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許正中在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典型經驗交流會中的發言:
論壇開幕式環節嘉賓線上合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不同于其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同歷史上其他國家要么依靠對外殖民擴張,要么依附歐美的非獨立之路不同,中國式現代化之路的關鍵在于解決好“三個之變”、回答好“四個之問”、貫徹好“兩個時代”、堅持高質量發展。
“三個之變”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所作出的形勢判斷。變化是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形態。“三個之變”是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分析當前國際國內大勢,謀劃、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而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首先,應對“世界之變”需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做實做細做好。環顧全球,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全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堅定斗爭意志,增強斗爭本領,以正確的戰略策略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實做細做好。其次,應對“時代之變”要求我們要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興起及廣泛應用,全球科技創新變得空前活躍密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正在加速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和政治格局,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全球進入了數字文明時代。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第四次工業革命依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深地形塑著國家發展的新格局。這要求我們必須更加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有力地實施創新驅動和科技賦能發展戰略,堅持“四個面向”的基本方針,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完善和調整科技創新領域布局,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催生變革性技術,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把科技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融合,牢牢掌握“時代之變”中發展和安全的主動權。最后,應對“歷史之變”要求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可循,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創新突破,注定會是一場改變世界、創造未來的現代化新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要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以貫之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中國式現代化矢志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四個之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回答好“四個之問”的關鍵就在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首先,科學回答“中國之問”的關鍵在于立足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次,科學回答“世界之問”的關鍵在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用競爭多贏來替代零和博弈。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發展的中國方案,是治理的中國方案,是信任的中國方案,是和平的中國方案,是文明的中國方案。可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我們應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善全球治理,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和平發展、互利共贏,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再次,科學回答“人民之問”的關鍵在于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僅要關注人民“有沒有”,還要關注人民“好不好”的問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為此,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將扎實推動各項惠民惠企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為群眾辦事提供更多實打實的便利。最后,科學回答“時代之問”的關鍵在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我們不能拋棄了國家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忘了為什么出發和走過的過去,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兩個時代”是對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所作出的具體決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從社會發展史看,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走進數字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急速躍升,都深刻改變生產關系,重塑人類社會治理結構,進而影響不同國家民族的命運沉浮以及不同文明類型的興衰枯榮。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簇和技術束的驅動下,人類進入了數字文明時代的新范式。能否抓住信息革命歷史機遇,創新思想、激發智慧、優化治理、建設文明,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能否實現重大躍進和繁榮興盛的關鍵。一方面,我們應把握數字文明時代的大趨勢和大機遇。當前,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具有多元二重性,對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具有催化、顛覆等功能,催生生產方式出現了新的變化,重構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比如,研發方式表現出開放合作、國家化、專業化的趨勢;制造方式呈現出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特征;產業分工方式逐漸趨于網絡化和平臺化;產業組織形態愈發表現出生產一體化、深度服務化的特征;投資方式也促使數據資產化、無形資產和“人”的投資比例上升;貿易方式則呈現出貿易產品數字化、平臺化和分散化的表現。數字產業從原先的互聯網網狀模型,逐漸發展成互聯網大腦模式。種種跡象表明,21世紀以來,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世界數字科技生態呈現出越來越多的類腦特征,由此形成的類腦復雜巨系統,我們稱為互聯網大腦模型。諸多數字技術的出現都與互聯網大腦的各神經系統的發育有關。據此,我們應基于標準和技術創新,持續引領產業發展;通過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伙伴、發展人才,打造開放式的數字生態。另一方面,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用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新理論引領時代。“兩個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定航指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關系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循環分為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需求側和供給側是經濟平穩持續運行的兩個基本要素。基于此,新發展階段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呈現出了新的特征。從生產來看,生產環節主要集中在供給側,作用于經濟增長的長期趨勢。高質量發展要求完備的產業體系、高效的生產方式、強大的產品競爭力。從分配來看,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場評價的貢獻。從流通來看,高質量發展要求實現生產、分配、消費的循環暢通,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空間布局比較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不出現大的起落。從消費來看,消費環節集中在需求側,作用于經濟增長的短期周期。高質量發展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品質型需求,將居民巨大的消費潛力轉化為消費動能。據此,首先,應夯實產業結構競爭力,蓄積經濟高質量發展潛力。應時刻捕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發展機遇,順勢而為,面向國家長遠需要,持之以恒開展基礎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革故鼎新深耕技術創新,打破“卡脖子”“卡腦子”“卡嗓子”的局面。其次,應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筑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要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處理好自立自強和開放合作的關系,處理好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保障國家安全的關系。再次,應加快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引擎,要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統領,建立高水平科技創新體系,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科技創新環境,推動產生更多科技創新主體,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后,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以及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成功跨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口,完成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沒有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沒有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新演變。新時代新征程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全面引領下,我們沿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一步一個腳印,一定能夠鑄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輝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