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大思政課”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有理論深度、有情感溫度、有創新速度、有實踐力度”的“大思政課”育人格局,將“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將“立德樹人”與鑄就“大國工匠”緊密結合,強化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四段推進”,形成閉環,框定學校“大思政課”育人的理論深度
堅持“四階段”集體磨課全鏈條,上好思政課。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堅持“課前—課中—課后—社會”的磨課全鏈條。首先,根據教師專業和特長,確定各章節的主備課教師,主備課教師先將新的時政素材融入教案和課件,精選教學案例,推動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豐富貼近學生實際的授課內容;其次,開展集體備課,進行教案研討,群策群力,修改完善教案與課件;再次,各位教師結合班級學生的思想實際與專業實際,將教學內容再次整合加工,教學團隊在突破自我與多維探討中整體提升;最后,注重發揮優秀畢業生、優秀校友的作用,經常與他們連線,發揮他們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將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聯結。
堅持“四階段”課程思政實施路徑,融合“教書”與“育人”。系統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職業理想追尋、自我價值實現、職場形勢認知、工匠精神打造、就業自信提振等緊密融合,寓價值塑造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推進課前——知識激活+學情調查、課中——任務驅動+技能展示+總結評價、課后——評價反思+實踐提升、社會——跟蹤服務等四個階段八個閉環實施路徑,實現教與學的同頻共振。
“四點聯動”,協同育人,體現學校“大思政課”育人的情感溫度
與學工人員聯動,找準學生需求點,服務學生素質培養。思政課教育、素質教育教師團隊分別對應二級學院,對接班級輔導員,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狀況以及他們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找準學生需求點,根據他們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實現教師與輔導員協同育人的常態,增強大思政教育針對性;同時,思政課教師、素質教育教師指導學生社團開展理論宣講、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帶領學生走入鄉村、社區和企業,將教學內容和思政教育融入課堂內外,服務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與專業教育聯動,找準專業共鳴點,服務專業課程教學。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通過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建立柔性小組,并定期集體備課、磨課、聽評課,明確各個專業精準的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最大限度了解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找準課程的“難”“虛”“淺”,著眼課程、專業、專業群、產業鏈的“點(課程)、線(專業)、面(專業群)、體(產業鏈)”,實現教學內容從職業到專業的銜接協調,實現教學目標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落地實施具體化,與專業課程實現相融共促,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協會、大學生理論宣講團聯動,抓住大學生群體的“重點人群”,服務學生可持續發展。加強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協會的指導,強化對協會成員課內學習、課外交流、校外實踐的指導;參與大學生理論宣講團宣講主題的擬定,宣講提綱的撰寫,宣講技巧的培訓。同時以賽促學,組織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我心中的思政課”系列微電影、微視頻比賽,遴選優秀作品參加省級以上比賽,發揮指導、引領作用,促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校內開花結果。
與校外專家、企業團隊聯動,緊跟時代“關注點”,服務區域社會發展。堅持“問題導向”,定期與校外專家、行業精英、企業模范等學習交流,把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學生,把強大中國應有的“四個自信”傳遞給學生,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開展知名企業進校園、進課堂活動和職場名人面對面活動,介紹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變革背景下職業崗位的新要求和新變化,加強職業引導,促進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的有效匹配;利用就業宣講等機會,加強就業引導,從宏觀的行業發展到微觀的企業文化、人文環境,在就業意識、擇業心態、就業能力等方面給予指導。
“四鏈合一”,改革創新,推進學校“大思政”育人的創新速度
在教育教學中,實施“四鏈合一”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流程圍繞學生開展。根據教材知識體系,結合學生需求,凝練教學問題鏈,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根據每次教學任務的重難點,設計教學活動鏈,以主題討論、行走課堂、實踐項目等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度和獲得感;根據教學活動流程,制作上傳資源鏈,在在線課程上傳微課、視頻、教案等資源,在學習通推送課前問題和學習任務、課中學生展示資料、課后測試問題等,提升課堂教學流暢度和互動度;根據學科核心素養和教學目標,設置價值評價鏈,通過課前學習準備評價、課中活動展示評價和知識測試評價、課后問卷調查、學生反饋,掌握學生學習目標達成情況,并根據學生完成情況,調整下一個教學知識點的教學策略。
“四鏈合一”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思政課問題教學、實踐教學、信息化教學、理論教學的有機統一,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領貫穿全過程,實現教學成果、教學策略的靈活反饋、調整、監測,有效貫徹“主客體一體性”教學理念,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
“四位一體”,聯結社會,提升學校“大思政課”育人的實踐力度
在教學過程中,嚴格落實“從現有學分中劃出 1個學分開展實踐教學”和“探索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的政策要求,堅持思政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和實踐育人活動,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創新實踐教學方式、優化實踐教學模式,形成了“課堂主導-學生主體-企業參與-基地輔助”的思政課實踐育人模式。
課程主導,以課程教學為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堅持課程“理論+實踐”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設計實踐教學模塊,開展包括“走進企業、轉變角色——規劃職業生涯,促進成長成才”“緬懷先烈——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走進英雄——瞻仰校內英雄雕像”“體驗改革創新成就——參觀學校科普館”“家鄉脫貧攻堅實踐調研”等課堂外實踐教學活動;思政課教師樹立“思想導師”“實踐導師”雙重身份理念,從實踐分組、實踐形式、實踐主題、報告撰寫、實踐成果課堂展示等方面指導學生在課外開展觀讀、調研、社會服務三種形式的實踐,加大實踐教學考核比重,占到學生成績比重的25%,通過評價方式改革將實踐教學有效融入教學全過程,從制度層面充分保障思政實踐教學育人地位。
學生主體,以“青年馬克思主義協會”和“樹人讀書會”為實踐主體和活動載體,通過理論培訓和實踐鍛煉讓兩大學生理論社團成為思政教育第二課堂的引領者,全過程深度參與思政實踐教學活動;帶領“樹人讀書會”優秀學員組成優秀理論宣講團隊深入鄉村、社區宣講,提升思政教育社會服務能力,每年為學校所在社區、校企合作單位、街道社區、鄉村開展思政教育宣講10余場,受眾1000余人;帶領“青年馬克思主義協會”組成志愿服務隊和“三下鄉”社會實踐對,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交通興農”“生態保護”等主題,利用學生假期返鄉機會,結合自身的專業資源、興趣優勢、專業特長,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的親身體驗中接受社會教育。
企業參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單位優秀人力資源,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遠程互動系統,引入和聚合校內外理論專家、黨政干部、企業管理人員技術能手、勞動模范、能工巧匠、校友、家長等,探索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實施思政教育的路徑;派遣思政教育隊伍,尤其是思政課教師到行業、企業、鄉村等實際工作部門進行實踐鍛煉,帶領學生進行短期社會調研,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無縫對接。
基地輔助,利用優質紅色資源,構建紅色文化進課堂長效機制,充分利用科普館、學校見義勇為英雄雕像等校園文化環境開展“身邊課堂”,講身邊故事教育身邊人;到焦裕祿紀念園、紅旗渠、何家沖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實境教學,學習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長征精神,開展“紅色課堂”,讓學生從歷史中感悟家國情懷;開展“家鄉脫貧攻堅實踐調研”,深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示范、經濟發展鄉鎮,開展“社會課堂”,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統一。(作者: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劉喜要)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與評價實踐研究”(2019SJGLX040)和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高職院校‘一心三融五環’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編制研究與實踐”(2021JG001)階段性研究成果。】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