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馬龍區大力發展花卉產業,2022年上半年產值達2.77億元。圖為馬龍區月望鄉萬壽菊一景。新華社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10年來,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新發展階段必須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等內容。這些內容深化了我們黨關于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發展質量的理論。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問題為導向、堅持系統觀念,推動經濟在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實現持續健康平穩發展。
1.辯證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二者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既有供給方面的,也有需求方面的。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需要進行需求側管理,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一致的,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相互配合、協調推進的關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用好需求側管理這個重要工具,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并重,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供給和需求向更高層次提升,在更高水平實現了動態平衡的發展。從供給角度看,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努力使產業體系更為完整,生產組織方式更加網絡化智能化,不斷增強企業和產業的創新能力、需求捕捉能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從需求角度看,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的過程,這種需求的變化不斷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進而又通過供給變革不斷催生出新的需求。
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一個供給與需求相互影響、不斷升級的過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著力解決供給側和需求側存在的制約經濟發展的各種問題,促使供給更充分地滿足升級的需求、需求更高效地引領供給升級,形成供給與需求良性互動、相互匹配、動態平衡的局面。
從目前經濟發展現狀看,我國經濟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存在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在供給方面主要表現為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等問題。在需求方面主要面臨外需增長動力不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不足、缺乏中高端消費新增長點、消費結構升級遲滯等問題。針對供給方面的問題,需要通過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經濟增長的動力,優化要素配置,調整生產結構,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針對需求方面的問題,需要通過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更加完整的內需體系,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開拓城鄉消費市場,改善消費環境,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充分發揮消費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基礎作用。
2.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中,結構性問題最為突出。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發展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供給體系效率和質量的治本良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滿足需求,就是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供給質量,就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優化現有供給結構,優化現有產品和服務,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的需求。深化改革,即繼續完善相關體制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使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資源配置。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攻堅戰,必須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鞏固好“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加大“破、立、降”力度,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公平開放公開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依托強大國內市場,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3.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構建新發展格局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應對風險挑戰的重要戰略抉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依托。擴大內需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平穩發展提供了動力保障,也為我國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
擴大內需,必須針對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精準施策,引導供給提質增效,推動新舊動能盡快實現轉換,以此促進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擴大內需必須注重引導消費結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高端化的消費需求,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不斷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擴大內需還應注重挖掘投資需求潛力,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改善投資環境,發揮政府投資的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發展,加快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4.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系統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堅持以穩求進、以進固穩,確保經濟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同時又要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極,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把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有機統一起來,把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有機融合起來,不斷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扎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運用辯證法,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辯證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促使形成二者良性互動、相互匹配、動態平衡的局面;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外部沖擊和內生動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全國一盤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作者:張建剛,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ZDA01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