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兩年,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突飛猛進,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給傳媒發展、輿論引導與輿情處置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為了保障輿論生態的健康發展,除了在輿情管理層面制定規約新技術應用的法律法規,完善輿論監管體系,還需要主流媒體主動適應傳播新格局,深化媒介融合,并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加強對新技術的風控管理,實施預見性管理。通過多方協作,群策群力,全方位、全過程地構建風清氣朗的輿論空間。
【關鍵詞】新技術 輿論場 管理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
近兩年,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以及VR、AR等技術在傳媒領域方興未艾,不僅使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有所改變,也引發了傳媒業態、輿論格局的深刻變化,在享受新技術帶來的紅利以及暢想未來發展的種種可能性的同時,主流媒體如何更好地扮演輿論的壓艙石、社會的黏合劑、價值的風向標的角色,構建健康、穩定的輿論場,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時代命題。
新技術驅動我國傳媒業態的新發展
從傳媒業的發展史看,它的每次變革都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新技術的應用將促進傳媒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大大改變原有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給輿論場帶來新的特征。
5G成為傳媒業態變革的新引擎。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向我國通訊行業的三巨頭和中國廣電頒發了5G經營許可證,標志著我國進入了5G時代。5G技術不僅解決了基礎通信的諸多問題,還為信息的高效流動和構建社會的“萬物互聯”提供了助力。一方面,5G的高速率、低延時、大容量特點引發了視覺傳播的劇變,使在線高畫質同步直播得以實現。大家熟悉的短視頻就是借此實現了移動端的拍攝、編輯和社交平臺上的分享,并擁有較好的視覺效果。再加上短視頻App操作簡單,傳播模式碎片化、快餐化,大大提高了用戶的參與度和黏性,催生了各種各樣的短視頻平臺。另一方面,5G技術還有助于打造VR、AR等虛擬應用場景,更好地突破平面敘述的束縛。通過構建仿真場景還原事件,增強了新聞的表現力,尤其是用戶可以自主地從不同的線索中挖掘自己需要的信息,選擇事件發展的進程,使傳播內容與用戶之間的交互體驗更具沉浸化。
區塊鏈有助于營造真實客觀的輿論場。區塊鏈是一種由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構成的新型應用模式。雖然區塊鏈技術發端于金融領域,但是它可以與多種領域相結合。隨著區塊鏈技術在傳媒領域的應用,出現了區塊鏈新聞網站、區塊鏈社交網站、瀏覽器插件、區塊鏈搜索引擎、其他類型媒體與區塊鏈媒體合作生產區塊鏈新聞等五個類別的區塊鏈新聞媒體。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可以針對性地判定虛假信息,確保真實性;加強信息生產傳播的透明度,促進新聞的客觀性;賦予用戶新聞選擇權,推動公共新聞的發展。這些特點有助于減少虛假信息和謠言的傳播,保證輿論場中信息的品質。區塊鏈技術利用數學方式解決信任問題,有助于鞏固主流媒體在輿論場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在瀏覽或分享信息時,區塊鏈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保護網民的隱私,削弱商業互聯網平臺的影響,增加用戶發言時的安全感。
人工智能促進主流輿論的有效落地。人工智能技術優化了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的流程,為媒體人減少了大量繁瑣重復的工作。在發現線索階段,既往新聞源的取材范圍得到拓展,依托大數據技術、地理定位技術、體感技術等,新聞源變得更加豐富,從而給新聞采編帶來了更多重的可能性。在采集信息階段,通過使用傳感器和語音識別等技術,保證快速且準確地采集到需要的信息;在生產信息階段,通過在數據庫中迅速檢索相關信息,自動化加工整合,在速度、數量上實現高效化;在產品分發階段,通過對信息內容和用戶瀏覽行為的運算分析,提高新聞推送的個性化、定制化和準確性。憑借虛擬形象、語音合成、表情合成等技術以及深度學習,AI主播走入人們的視野。在功能上,AI合成主播不僅在日常工作流程中可以有效降低產制成本,在突發事件中也能提高報道的時效和質量,而且還具有在不同場景下實現播報的能力。
3R技術通過沉浸傳播突出輿論感染力。VR指的是虛擬現實技術,AR是增強現實技術,MR是混合現實技術,這些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為人們帶來身臨其境的深度沉浸感,賦予用戶更好的感官體驗和表達視角。從信息生產看,3R技術突破以往文本、圖片和視頻的傳播載體,創造出360度圖景和3D等多維呈現方式,使媒體的單一、平面的敘事變得更加多元和立體。從用戶體驗看,3R技術構建各種場景,并依據具體內容在場景內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效果,使用戶不再是被動的“受眾”,在感受新聞場景時,能夠自主地選擇和體驗“劇情”。媒體采用VR技術制作出全景視頻與直播,可以近乎真實地再現新聞現場,用戶不僅可以360度感受現場,還可以利用設備與VR中的“物體”互動。在2019年的國慶閱兵活動中,新華社就采用了多機位全景VR直播的形式,使觀眾足不出戶即可感受現場的震撼。
算法推薦有助于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算法逐漸進入信息的篩選、加工和分發環節,算法推薦就是通過相應的計算機算法,推測并推送用戶可能喜歡的新聞信息的一種技術。在微觀層面,算法推薦不僅提高了媒體傳播信息和用戶個體獲取信息的效率,促使兩者間的傳受關系更為緊密,并且在充分重視用戶反饋的基礎上,增強了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模式的開放性。在宏觀層面,算法推薦作為一種高效的新聞信息推送方式,推動了主流媒體的革故鼎新,改變著輿論場的生態環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社交媒體的興起,算法推薦的影響與日俱增,成為眾多新聞傳媒、互聯網公司發布信息的標配。算法推薦興起于新聞聚合平臺與社交媒體,憑借獨特的分發模式聚攏了大量用戶,這種優勢啟發主流媒體開始重視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以及媒介使用習慣,在自己開設的社交平臺上采用個性化推薦技術,或者與某些平臺媒體合作,借助它們較為先進的算法技術和超大規模的用戶群,來匯聚受眾的注意力,增強傳播效果,可以說,主流媒體通過算法可以更加全面而精準地把握社會輿情,實現對特定議題、特定場景的動態跟蹤,以及對輿論熱點潛在趨勢的實時預判,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有效性。
新技術在我國輿論場中產生的現實影響
媒介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對社會帶來的系統性改變遠遠大于媒介日常傳遞的具體信息的影響。媒介的發展方向本就體現了人們的時代訴求,也因此成為影響社會意見聚集、擴散的重要變量。新技術不僅在微觀層面影響了信息的生產發布和傳媒機制的變革,還在宏觀上影響了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在某種意義上,運用新技術已經成為主流媒體鞏固和拓展輿論主陣地、掌握輿論主動權的重要手段。
輿論場域的“去中心化”與“再中心化”。了解當前輿論場域的新特點,是提升新聞輿論“四力”的前提。新技術使得信息聚合平臺、搜索引擎以及聊天應用等成為了公眾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主要渠道,使得一些商業社交平臺在當前輿論場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就沖擊了主流媒體通過把控傳播渠道來主導輿論的傳統模式。技術在豐富互聯網功能的同時,也在豐富和發展人的連接形式。技術促進了用戶間連接與互動手段的豐富和連接維度的多樣。正是隨著連接技術與平臺的發展,個體能量向社會能量轉化的能力不斷提高。新技術幫助廣大網民便捷、高效地實現了信息的獲取和觀點的交流,尤其是幫助他們建立了個人與他人、與組織、與社會之間的廣泛聯系。普通網民開始成為發布最新信息、形成輿論的主力軍,導致主流媒體在輿論場中凝聚共識、構建認同、主導社會輿論、進行社會動員的能力被削弱,出現輿論場域的“去中心化”。網民廣泛參與信息的生產與傳播,他們的態度、觀點與情緒的表達,在發酵之后容易引發輿情事件,主流媒體的輿論主體地位被弱化,傳播權被部分讓渡。當前,主流媒體應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前提下,以視頻優先和移動優先為發力點,采取社會化傳播策略,加強“兩微一端一快一抖”等的建設,持續推進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目標是提升和增強主流媒體新聞輿論的引導力、傳播力,推動主流媒體的“再中心化”,確保引領社會輿論和價值觀的正確方向。
技術賦權加劇了輿論自身的紛繁復雜。輿論是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各類輿論主體在認知、態度和訴求上的差異,加劇了輿論的復雜性。首先,移動互聯網帶動了移動端用戶的劇增,促進了自媒體的長足發展。自媒體具有很強的逐利性,輸出的價值觀往往帶有一定的商業性,容易誘導并形成非理性、情緒化的輿論,擾亂輿論場的正常秩序。其次,在商業平臺技術賦能的基礎上,大量網民利用短視頻來記錄、分享自己的生活,表達觀點、發泄情緒等,并且越來越主動,參與度越來越高,自我表達的內容越來越多元和多樣,增加了引發各類輿情的隱患。再次,新技術催生出的各類網絡圈層、社區、平臺,進一步形成不同群體的輿論場域,這些場域成為了各類信息的集散地,各類輿情的發酵池,容易引發群體極化效應和負面情緒的病毒式傳播,挑戰了主流輿論所倡導的“理性”“客觀”等。最后,自動化寫作和智能社交技術組成的機器人水軍可以通過制造民意來影響用戶觀點,致使輿論跑偏。網民一旦陷入“人機烏合之眾”的環境,從眾心理的影響就會顯現,情緒將會壓倒理性,沖動將會代替思考,態度會變得更加極端,也更加難以接受與自己觀點相反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民意很容易被煽動和操控。
新技術拓寬了輿論主體的邊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概括了現階段我國媒體的特征,提出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四全媒體”概念,其中的“全員媒體”是指通過互聯網進入到信息交流、觀點碰撞的輿論場中的各種傳播主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輿論主體早已不局限于傳統主流媒體,而是涵蓋了各類社交媒體、聚合平臺、搜索引擎,以及兩微一端等產生輿論、擴散輿論的渠道、平臺等。“四全媒體”的提出,為我國主流媒體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新聞輿論工作未來的形勢作出了預判。當前,新技術的賦權使眾多的互聯網商業平臺成為輿論場中的活躍分子,它們憑借龐大的用戶基數和高度的用戶黏性成為了主要的輿論平臺。對于主流媒體而言,渠道與平臺即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陣地,沒有渠道、缺乏平臺就意味著無法聚攏廣大受眾,也就阻礙了權威話語權的發揮。因此,主流媒體一方面要積極構建新媒體矩陣,在面對突發事件和關涉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焦點問題時,主流媒體、專業報道不能缺席,利用多種新技術手段,發揮好主流輿論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為了達成共識,實現對廣大互聯網用戶的輿論引領,在多元共治的輿論場中,主流媒體要積極與其他輿論主體尋求合作,借助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臺,吸引用戶的關注與分享,提升傳播效果。
新技術背景下我國輿情治理的策略
當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出于對資本和利益的考量時,更需要人類保持理性,時刻警醒并牢記人才是目的,技術滿足的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真正的需要,而不是被利益驅動的虛假的需要。資本和利益驅動下的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不一定是進步,也可能是潛在的巨大的風險。因此,為了保障輿論生態健康發展,加強對新技術影響輿論場的預見性管理意義深遠。
主動適應傳播新格局,鞏固主流媒體的話語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的數字化閱讀方式(包括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和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9.6%,14-17周歲青少年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也達到74.8%。這表明,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當下,有部分群體對主流媒體關注較少,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資源和精力投入,重新掌握這個輿論陣地的主導權。因此,從頂層設計的視角看,主流媒體的基本邏輯就是主動適應傳播新格局,借助各類技術手段主動構筑輿論陣地,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引領輿論走向,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輿論場域發揮引領作用。一方面,新技術與傳統傳播方式相結合,實現“跨媒介互動”轉向,拓展受眾規模,提高傳受之間的黏性,建立并持久維護媒體與受眾之間的有效連接;另一方面,圍繞用戶的需求、情感、認知來組織內容生產,增強主流媒體的社會治理參與度,并以共情帶動和情感共鳴來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和引導力,鞏固主流媒體的話語權。
從法律法規層面規約新技術的應用。當前的輿論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這就需要相關機構轉變觀念,將角色定位從單純的“媒體管理者”延展到“規則制定者”。相較于倫理和行業規制,法律法規更具有強制力,不僅能夠起到警示作用和預防作用,而且能夠懲治違法行為和事后追責。2021 年以來,我國先后制定頒布了《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為了更好地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傳媒業發展,“法律規制要求法律與技術實現深度融合:法律人需要采取算法的方式來表達規則,并盡可能將傳統的規則落實到算法當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在規約新技術的同時,保護用戶與信息生產者的合理權利,明確技術運營主體的責任,規避風險,為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保駕護航。由于新技術層出不窮或現有技術迭代周期的不斷縮短,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往往滯后于新技術、新實踐的發展,但是,新技術引發的問題不能成為否定它自身發展的借口,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挖根源,制定專業性強、針對性高的法律法規來完善新技術環境下的輿論治理體系。
開展新技術的風險監測、評估與管控。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只看新技術的優點及其所帶來的進步性,還要以更長遠、大格局的眼光來考慮它對行業領域乃至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這就需要組織相關行業領域的專家和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等多方力量,共同來評估社會環境對新技術的承受能力,綜合多種因素來預判新技術的利弊,防范新技術的應用可能給輿論環境帶來的風險。具體而言,就是要關注新技術的使用標準,是否可能引發數據壟斷、數據的過度采集與挖掘、信息隱私安全等,尤其是監測那些具有新聞輿論和社會動員功能的第三方轉載、分發新聞內容的社交平臺、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眾多的短視頻APP等,從內容和邊界的角度來看,要及時發現和鎖定那些帶有傾向性、情緒性的問題。例如,人民網在2018年成立了內容風控平臺,實施人工與機器協作的審核、巡查運行機制。澎湃新聞也組建了面向客戶端、網站、公眾號、小程序等各類新媒體的內容風控平臺,提供涵蓋圖文、音視頻、直播等內容的風控管理服務。信息洪流中難免“泥沙俱下”,建立健全各項輿情監管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能否及時預判和科學應對輿情風險,反映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水平。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市委宣傳部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建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課題(課題號:MXG20220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趙云澤、趙國寧:《區塊鏈新聞的概念、原理和價值》,《當代傳播》,2019年第3期。
②潘曙雅、張璇:《智媒時代新聞采編業務的重構》,《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4期。
③匡文波、張一虹:《論新聞推薦算法的管理》,《現代傳播》,2020年第7期。
④付曉光、孟宇寧:《新技術邏輯下輿論引導的多元協同》,《青年記者》,2020年第7期。
⑤彭蘭:《新媒體用戶研究:節點化、媒介化、賽博格化的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
⑥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
⑦李丹珉:《人工智能時代新技術對輿論生態的影響及治理研究》,《新媒體與社會》,2019年第6期。
⑧楊保軍、杜輝:《智能新聞:倫理風險 倫理主體 倫理原則》,《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
⑨吳雨輝:《人工智能新聞的法律規制路徑思考》,《新媒體與社會》,2021年第1期。
責編/馬寧遠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