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型企業不同于傳統企業,呈現著數字時代背景下的新特征。要實現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須從商業邊界、技術、數據三個關鍵視角出發,打造規范活躍的生態模式。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引導平臺企業依法合規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發揮好平臺經濟創造就業、促進消費作用”。平臺經濟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妥善解決平臺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提升平臺經濟生態治理效能,塑造平臺經濟治理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平臺經濟發展存在的關鍵問題,一方面在于平臺生態商業邊界的無序擴張。平臺企業往往是多個商業模式的合集,能夠通過其商業生態優勢控制上下游市場或者其他關聯市場、抬高平臺用戶遷移成本,從而阻礙其他競爭者進入相關市場,例如強迫用戶“二選一”、捆綁銷售、霸王條款等。在此過程中,平臺缺乏本質創新、平臺濫用其在商業生態方面的優勢等行為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市場中小經營者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平臺經濟發展的一些核心技術尚待突破、開源生態不足。近年來,部分平臺采取技術封閉、技術排他等手段,排擠競爭對手、穩固其優勢地位,給全社會技術創新環境帶來一定不利影響。結合我國現狀,我國在部分高精尖技術領域起步晚、基礎差,面臨“卡脖子”風險。
同時,我國數據產業生態目前還有待完善,當前數據價值的合理流通受阻。數據具有海量性和自生長性,數字平臺能依靠數據獨占實現平臺的飛速擴張,同時其優勢地位也有助于掌控更多數據。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可能通過算法合謀、大數據殺熟等行為,擾亂數據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利益。
進一步而言,平臺型企業不同于傳統企業,呈現著數字時代背景下的新特征。平臺經濟一般被認為是連接了供需雙方的雙邊市場,而平臺經濟生態則包含了消費者、生產商、合作伙伴、研究機構、政府等多元主體和多個商業模式的整體結構。因此,平臺經濟呈現出商業模式邊界廣、技術壁壘高、數據孤島效應強的特點。要實現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須從商業邊界、技術、數據三個關鍵視角出發,打造規范活躍的生態模式。
首先,平臺商業生態治理重在鼓勵突破相關瓶頸,實現價值共創的更大化。其核心在于商業模式擴張須具有高度的創新性和差異性,應通過技術迭代更新、新產業培育等形式突破行業上界,而非盲目拓寬邊界。要在發揮平臺的帶頭作用下,保障眾多中小企業的互惠共生空間,實現生態圈的互利共贏。
其次,平臺技術生態治理重在鼓勵平臺實現關鍵技術普惠,扶植賦能中小企業。平臺技術生態治理的核心在于,在不損害創新環境的前提下,鼓勵大企業對內進行更前沿的創新,突破原有商業模式,對外發揮技術普惠性,對創新型中小企業扶持賦能。例如,應鼓勵平臺企業加快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操作系統、處理器等領域的核心技術研發突破;鼓勵平臺企業建設開源社區和創新孵化,使大企業賦能中小企業,激發全行業創新創造活力。
再次,平臺數據生態治理重在建立數據治理的頂層設計,實現平臺數據價值有效流通。平臺數據生態治理的核心,是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明晰數據確權、數字授權、數字稅費制度,激活數據要素的價值。應通過數字稅費的方式調節各大平臺企業的資源優勢,向中小企業進行資源傾斜,從而實現數據資源共享與總體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