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大國經濟,備受矚目。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56264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其中,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92464億元,同比增長0.4%。
在國內疫情反彈、國際局勢變化等超預期因素沖擊影響下,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的年中“成績單”?中國經濟未來走勢如何?
1.經濟持續企穩回升
今年夏天,深圳市民黃洋迷上了飛盤運動。在購買飛盤、跑鞋等裝備后,他便迫不及待地開始練習扔、接等動作。“我預約了小區附近的足球場地,還請了一位飛盤運動教練,打算這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玩。”黃洋說。
像黃洋一樣,不少飛盤運動愛好者稱“玩飛盤讓我感到快樂”,并表示“愿意為這項運動花錢”。電商平臺數據顯示,近一段時間以來,飛盤等商品銷售火爆。
而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80后郭先生則是自駕游、露營的忠實粉絲。7月中旬,他剛剛入手了一輛國產新能源汽車。“我一直心心念念想買車,現在終于成為有車一族了。周末約上幾個朋友,去自由馳騁、親近自然,豈不痛快!心動不如行動,下次你也跟我們一起去體驗一把!”他向記者發出了邀約。
“乘用車購置稅減半等促進重點領域消費政策出臺落地,促進了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改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說,5月份以來,隨著疫情形勢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費政策顯效,市場銷售穩步回升。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轉正,同比增長3.1%。
不只是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也進一步發揮。
近日,雅礱江臘巴山風電項目、上海虹橋商務區交通配套工程等重點項目陸續開工,掀起新一輪建設熱潮。
今年以來,穩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專項債發行和使用加快,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投資提速。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71430億元,同比增長6.1%;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0.2%和14.9%。
此外,一系列兼顧當下又著眼長遠的政策舉措為外貿平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以來,世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但我國外貿進出口克服外部環境趨緊、疫情短期沖擊等不利影響,保持較快增長,體現出我國外貿的強大韌性。上半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9.4%,其中出口增長13.2%;6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3%,比上月增加4.7個百分點。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金賢東表示,回首上半年經濟運行軌跡,前兩個月我國經濟開局良好,3月下旬受疫情反彈和烏克蘭危機等超預期因素沖擊,經濟下行壓力陡然增大。各地區各部門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明確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實施穩經濟大盤各項政策,取得積極成效。5月下旬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持續企穩回升,積極因素不斷增多。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克服超預期因素不利影響,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尤其是二季度實現了經濟正增長,穩住了經濟大盤,成績來之不易。
2.就業民生得到保障
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研究生姚同學畢業后入職北京一家數字科技公司,成為一名軟件開發工程師,主要負責數字城市相關產品研發工作。“今年畢業季,我參加了不少線上招聘活動,在學校、政府等部門的幫助下,順利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待遇也不錯,我對未來充滿期待。”他說。
就業是經濟“晴雨表”,也是社會“穩定器”。
今年以來,受疫情沖擊等影響,就業壓力陡然上升,居民增收困難加大,民生保障難度增加。針對突出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堅持將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著力保市場主體,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各方面持續加大穩就業的力度,強化民生兜底保障,成效逐步顯現。
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54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7%,其中二季度平均為5.8%。4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1%;5、6月份連續回落,分別為5.9%、5.5%。6月份,本地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為5.3%;外來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為5.8%,其中外來農業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為5.3%。
從重點地區看,積極變化不斷增多,相關指標明顯改善。6月份,上海、吉林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比上月下降9.7和0.8個百分點。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
今年以來,我國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縮小。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0%。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3元,同比名義增長3.6%,實際增長1.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同比名義增長5.8%,實際增長4.2%。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為2.55,比上年同期縮小0.06。
保供應、穩物價,才能穩民心。
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特別是糧食和能源價格持續高位,對國內輸入性通脹影響加大。在這種條件下,我國加大市場保供穩價力度,抓好糧食和能源生產,保障了國內市場價格總體穩定。
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7%,低于全年3%左右的預期目標。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漲1%。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巖認為,我國在重點民生商品保障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長效工作機制,在壓實“米袋子”“菜籃子”工程主體責任,以及應對短時突發沖擊等方面預案做足,工作做細做實。這些都有利于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3.經濟前景依然光明
外資是個風向標。
今年1至5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4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3%。有報告稱,絕大多數歐洲企業看好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研發成果快速的商業應用,將在今年增加在華研發支出。
當前,一系列積極信號展現出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從近期經濟運行情況來看,基礎設施投資明顯加快,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顯著回升,物流人流更加暢通,企業預期信心逐步改善,穩增長政策正在顯效發力。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上半年,夏糧再獲豐收,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比上年增加143.4萬噸,增長1.0%。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較好,有能力、有底氣、有條件應對外部沖擊,端穩端牢“中國飯碗”。
“入夏以來,全國日發電量快速攀升,用能需求明顯回升。”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李云卿介紹,為全力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我國持續提升資源保障能力,多措并舉強化供需銜接,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能源儲備能力建設。1至5月,全國煤炭產量18.1億噸,同比增長10.4%,6月以來保持較高產量水平。目前統調電廠存煤1.7億噸,同比增加近6000萬噸,可用26天。
隨著工業穩增長系列政策效應逐步顯現,工業生產、投資、預期均趨于改善,工業經濟總體呈企穩回升態勢,為下半年平穩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當然,在看到積極因素的同時,也要看到風險和挑戰。付凌暉認為,當前,世界經濟滯脹風險上升,主要經濟體政策趨向收緊,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國內疫情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需求收縮與供給沖擊交織,結構性矛盾和周期性問題疊加,市場主體經營仍比較困難,經濟持續恢復基礎不穩固。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眾多挑戰,應綜合施策,積極應對。針對消費增速下滑等短期挑戰,應采取有效的政策回應。中長期看,建議保護投資者的積極性,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下半年經濟增速有望穩定在合理區間,中國經濟仍將釋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李稻葵說。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從長遠看、從大局看、從趨勢看,中國經濟依然具有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我們有條件,也有信心實現短期和中長期的發展目標。”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現階段,我國的結構性潛能依然很大。我國是一個超大型經濟體,仍然處在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機遇期,市場規模大、產業配套全、對沖回旋余地能力強、創新資源集聚快等優勢將會保持并持續增強。
(本報記者 劉坤)
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562642億元,同比增長2.5%。分產業看,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5.0%、3.2%、1.8%。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移動通信基站設備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1.2%、31.8%、19.8%。
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71430億元,同比增長6.1%。制造業投資增速達10.4%,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1%。民間投資增長3.5%。
(劉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