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四十多年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設,當前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了一個統一大市場,但是,我們對統一大市場的現狀也不要太樂觀。經濟學界有研究發現,在2005年之后中國省和省之間產業同構的現象又有死灰復燃的趨勢,市場分工出現了下降的跡象。歸根結底問題出現在行政干預市場的體制上。比如地方政府到今天仍然采取有利于當地經濟增長、稅收和招商引資的政策,這是不利于全國范圍內生產要素和商品自由流通的。另外是行政力量對于企業信用的背書,以及在一些生產要素的配置上對于本地企業的保護。當有一些大的企業在本地仍然在創造就業和稅收的時候,地方政府就有動力去保護這些本地企業,哪怕這些企業可能已經是僵尸企業,或者說投資回報不高,甚至是虧損的。具體的做法,就在金融資源、土地等等這樣一些生產要素,仍偏向于本地的企業,尤其是一些大企業和國有企業。特別在金融市場上,如果要是地方政府能夠通過行政力量背書企業,造成市場上對有些企業“大而不倒”的預期,金融資源就會源源不斷地注入這些并不能產生實際經濟增長推動力的企業,從而產生了所謂僵尸企業的問題。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關鍵要完善市場機制本身。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健全價格機制。要下決心破除行政力量對于價格機制的破壞。其實價格機制本身就在引導生產要素的跨地區配置。比如勞動力的收入水平在不同地區之間是有差異的,勞動力就有一種動力從收入比較低的地方流動到收入比較高的地方。再比如土地價格和住房價格在不同地方是有巨大差異的,如果我們能夠破除那種對于土地資源的行政性配額制的話,就可以讓人口流入的地方更多地獲得土地資源、建設用地指標,建設更多的住房,當然這一點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中央層面已經有很大的變化,包括近期出臺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中,也再次提出要讓新增的建設用地的配置跟人口流動的方向一致起來。
發揮市場作用。市場經濟天生帶有調節生產要素流動的特點,如果制度框架能夠保證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在城鄉和地區間暢通流動的話,就可以起到空間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
加強產權保護。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政府施政時為了去產能、去杠桿,為了環保對一些經營得還不錯的中小企業采取了行政性的關閉或者限產措施。產權保護不光是所有權,還包括收益權,如果這個觀念不建立起來,有些地方政府在施政時對民營企業產權保護不利,就不利于資源在統一大市場中的配置。最后在保護產權上還是要靠法治,只有通過法治的構建,才能真正破除行政性的壟斷。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