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激發傳統超市的活力,應通過自身的深層變革,尋找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獲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要主動變革經營模式,推動精細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根據線下購物的場景特點,提供即時、便捷、智能的服務體系,從而提升消費者體驗。
日前,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一些傳統的超市經營不夠景氣,銷售額下降,運營成本上升,甚至面臨關門歇業的風險。如何有效應對來自線上平臺的競爭,進一步激發傳統超市的活力,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所謂傳統超市,是指包括俗稱“大賣場”的大型綜合超市,以及中型綜合超市和小型綜合超市。其遇到的困境,與當前電商的飛速發展存在密切的關聯。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網上實物商品線上零售額達10.8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不難發現,線上購物對線下購物的替代率正在持續增長,其對消費者的影響越來越大。原因之一在于成本的快速增長,導致許多習慣了線下購物的用戶,為節約開銷,越來越多選擇線上購物。對于消費者而言,傳統超市對他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商品齊全,可以一次購買到采購清單上的所有商品,并且價格和質量都有一定保障,但也存在運營成本更高、支出項目更多的問題。這是其與線上平臺很不一樣的一個特點。數據顯示,67.1%的企業認為傳統超市的經營成本偏高主要是來自于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融資成本。而一般大超市的租期在10年到20年之間,目前有一些租約正逐步到期。此外,大超市的客流采集、數據分析、營銷引流等技術相關的軟硬件升級也增加了新的成本。
可見,對于傳統超市而言,過去粗放的經營方式不靈了,來自綜合電商、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等外部壓力對其造成了不小的挑戰。為此,應通過自身的深層變革,尋找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獲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一方面,要主動變革經營模式。我國傳統超市的盈利模式,大多以向供應商收取入場費、上架費、陳列費等各種費用為主,以周邊商業街的租金收入為輔,這種模式表面使賣場似乎立于不敗之地,但實際上會大幅度增加經銷商的成本,最終抬高商品的銷售價格。面對一些消費者“以腳投票”的情況,生意冷清的賣場經營遇到困難,就容易產生不利于供應商、超市和消費者的局面。而從實踐發展來看,一些大型商超實行會員制、買手制,從經銷商、品牌商采購商品,不收取入場費、上架費等,負責所有商品的銷售,這種舉措盡管會使超市承擔一定的風險,但會促使其主動在選品方面加大投入,與供應商建立長久的伙伴關系,從而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推動精細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傳統超市特別是大賣場要在選址、選品、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進行更為精細化的管理,才能進一步提質增收。在選址方面,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學技術手段為消費者畫像,精準定位到客流量及消費水平更優的地址。在選品方面,擺脫坐等供應商上門的傳統思維,主動在全球范圍內的海量商品中進行深度分析,為消費者找到更高性價比、更符合其個性化需求的商品。在供應鏈管理方面,要與供應商打通數據鏈,打造智慧化供應鏈,通過與供應商的通力合作,提供差異化、高品質的商品。同時,加快數字化步伐,積極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實現優勢互補。此外,要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消費者體驗。根據線下購物的場景特點,提供即時、便捷、智能的服務體系,從而提升消費者體驗。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