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民生的“壓艙石”,社會的“穩定器”,其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拓寬就業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增強創業帶動就業作用。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加大對企業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各類專項促就業政策要強化優化,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要堅決清理取消。為此,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能力,不斷夯實穩擴就業的基礎,使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目標得以更好實現。
今年就業目標體現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從勞動力市場供給端來看,雖然勞動年齡人口將繼續呈減少之勢,但仍在高位上運行,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達到了1076萬,比去年增加了167萬,總量和增幅都創近年新高。此外,還有農村勞動力繼續轉移就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來的下崗再就業、“雙減”政策落地帶來的教培行業從業者再就業、海外留學回國人員持續放量回國就業等因素,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增勞動力數量仍然很大。
基于勞動力市場供求的新態勢,《政府工作報告》將2022年的就業目標確定為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相較于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數量沒有變,但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因為“左右”意味著彈性,而“以內”則意味著剛性。這既體現了就業攸關民生和社會穩定的特殊地位,要壓實各方穩就業的責任,又體現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實現就業目標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
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在經濟增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下,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能力。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就是要把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政策優先位置,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優先目標和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將就業優先融入到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貫穿到制定各種區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規劃、公共投資項目等各個環節。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層面,強化財政、貨幣等宏觀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通過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加大社會保障和就業投入、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等政策措施,更好地維護就業大局穩定;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企業的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要把就業工作統籌到貨幣政策中,設計針對就業形勢的政策組合拳。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制定實施宏觀政策時要充分評估對就業的影響,提升重大政策規劃、重大工程項目、重大生產力布局帶動就業的作用。健全就業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切實發揮地方政府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在前幾年“六穩”“六保”基礎上,加大政策力度,提高政策效度。
提高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能力,首先要避免無就業增加的經濟增長。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我國的重要稟賦,過去我們通過發揮這一稟賦優勢,將其轉換成經濟增長的現實動力,經濟持續增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人們更關注的是“優不優”的問題,從而進入了追求生活品質的階段。這是新的起點。接下來還要不斷做大“蛋糕”,不斷分配好“蛋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需要發揮人口眾多、人力資源豐富、人力資本存量巨大、消費市場成長性強的優勢,充分高質量就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其次涉及產業選擇的問題。不同產業的就業吸納力是不一樣的,我們既要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又要發展就業帶動力強的產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我們一方面要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也要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把就業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實際上,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跟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關系大概是4或者5倍,農產品加工的比例比較高,而我國現在是2.5倍,農產品加工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較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就業帶動力更強,要在穩定制造業的基礎上,不斷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
就業優先政策要提質加力
根據實踐經驗和就業領域的新變化,強化就業優先導向,需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并與財政、貨幣等政策聯動,從以下幾個方面更好聚力和著力。
一是強化對市場主體的支持。我國有1.5億戶市場主體,這是穩就業的基本盤,只要市場主體穩定有活力,就業大局就能穩定有擴展。要發揮國有企業在穩就業中“定海神針”的作用,這也是我國穩就業的獨特優勢。更要發揮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穩就業擴就業中的作用,因為我國城鎮存量就業的80%和新增就業的90%是它們提供的。要為各類市場主體穩崗擴崗提供更大支持,包括營造更加公平的營商環境,減稅降費,降低運營成本,提高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支持市場主體的直達性和有效性,固本強基,放水養魚,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對餐飲、住宿、零售、旅游、客運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各項幫扶政策都要予以傾斜,留得住青山,必將贏得未來。繼續降低創業的門檻,加大對創業的支持力度,使市場主體更快捷涌現,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二是強化對重點群體的就業促進。不同群體的就業預期、就業困難是不一樣的,既要有普惠性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支持,又要有特惠性的措施,對不同重點群體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和支持。如前所述,高校畢業生數量大,是國家創新發展的希望。他們大部分是“00后”,對工作、收入、職業發展等有不同于父輩的理解。要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拓寬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為他們就業創業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不斷線服務。不斷完善退役軍人安置制度,支持退役軍人自主就業創業。統籌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鎮和農村兩個勞動力市場,繼續推進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和轉移就業,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提高就業質量。對于脫貧人口、零就業家庭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就業,要樹立底線思維,積極開展就業援助,提供精細化服務。
三是強化對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權益保障。新就業形態由于自由、靈活、門檻較低,深受年輕人喜愛,發展勢頭良好。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包括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在內的靈活就業人員已經超過2億人,占就業人員總數的1/4多。雖然有不少人認為,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增加是以制造業“招工難”為代價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就業形態已經成為穩就業擴就業的重要途徑。不過,由于新就業形態還沒有完全定型,特別是其從業者中很大比例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勞動關系不明確,因此,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權益保護和社會保障還存在制度和法律短板。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規章和制度,使生產關系更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就業質量,以更好發揮新就業形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穩擴就業的作用。
四是強化對勞動者技能素質的提升。在科技不斷進步、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工作崗位創造和破壞的速度都大為加快,勞動者應對這種創造性破壞的最好辦法是以變應變,根據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不斷提升技能素質,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強化就業優先導向,要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對新進入勞動者,學校教育應該更加著眼于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等軟技能的培養,更加重視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基礎學科建設,使勞動者更好適應新科技革命的新特點和大趨勢。對存量勞動者,應從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入手,幫助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積極應對新技術革命影響緩解結構性失業或結構性就業困難。對此,各級政府要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加快培養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每一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