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其中明確提出,推廣積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庭家教家風作用,推進農村婚俗改革試點和殯葬習俗改革,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殯葬涉及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事關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是重要民生工作之一。如何讓殯葬改革更均等普惠并融入國家戰略?值此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幾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殯葬改革推動者、參與者,聽聽他們的觀點看法。
■ 深刻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內涵
“將推進農村婚喪習俗改革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決心。”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岐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曾云英表示。
“推進農村殯葬習俗改革,無疑是將殯葬移風易俗工作納入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中。”甘肅省民政廳社會事務和兒童福利處副處長孫榮駿說,這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破除喪葬陳規陋習,樹立殯葬文明新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仔細研讀近七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可以看到,加強和深化農村移風易俗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盡管提法和要求不盡相同,但對婚喪陋習等移風易俗工作的重視程度一以貫之。”山東省臨沂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薛峰說,這充分表明進一步推進農村婚喪改革和移風易俗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殯葬工作做好了,不僅是社會穩定器,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加速器。現階段,提升移風易俗‘軟件’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儼然成為農村殯葬治理的重心。”在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福壽園國際集團(以下簡稱福壽園)總裁王計生看來,今年有關殯葬提法未見基礎設施建設表述,可見一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共同努力下,我國殯葬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一定成效。據王計生介紹,福壽園主動配合政府要求,響應政策倡導,促進殯葬移風易俗。目前,業務已覆蓋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多座城市,旗下不少殯葬服務企業均位于縣域地帶,積極回應縣城和鄉村百姓需求。
■ 針對群眾“急難愁盼”建言獻策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錦州市松山新區松山街道辦事處鮑家村村委會主任龐輝有著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今年,圍繞如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和煥發鄉村文明氣象,他帶來了一份“關于制定出臺移風易俗管理條例”的建議。
“農村健康發展,需要摒棄一些陋習。”龐輝表示,目前,農村在喪事活動中大操大辦、講排場、拼奢侈現象仍然存在。一場喪事下來少則四五萬元,甚至還有低俗歌舞表演,群眾因“人情債”“愛面子”,壓力倍增。
雖處一南一北,曾云英也頗有同感。她表示,近年來全國殯葬改革穩步推進,但仍有短板,如部分群眾的思想還未轉變,違建“活人墓”、豪華墓以及舊墓翻新等現象時有發生;城鄉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滯后,受用地審批難和建設資金籌措難等影響,部分農村地區的殯葬配套設施未能滿足群眾基本安葬需求;殯葬違法成本低、執法難度大,現行《殯葬管理條例》對一些違紀違規喪葬行為缺乏具體而明確的處罰措施和辦法。
■ 推進移風易俗的基層探索
舊俗當破,新風當立。在山東省陽信縣陽城一路至九路所有路段,上千塊“破陳規、除陋習、傳文明、樹新風”的公益廣告牌格外醒目。
陽信縣民政局移風易俗辦公室主任孫連玉說,近年來,陽信以推進鄉村文明為目標,以移風易俗工作為抓手,拍攝《小劉村移風易俗記》《破繭成蝶》等多部反映婚喪風俗改革的微電影、專題片,并總結出抓黨建、強班子、重宣傳、常調研、多督導、敢亮劍、夯落實的“21字工作法”。
而擔任5年沂水縣委書記的薛峰,則在前期反復論證、科學測算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實施了以“惠民禮葬”為核心的殯葬改革。自推行殯葬改革以來,全縣去世的4.13萬人全部進公益性公墓安葬,全國23個省份320多個地區相關人員到沂水考察學習殯改經驗。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王計生表示,福壽園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宏觀大勢中,順勢作為,在遼寧、安徽、江西、貴州等多地縣域打造“最美生命終點站”,使其成為提供專業服務、述說人生故事、追懷禮敬先人的生命紀念園。位于上海臨港新片區的福壽園海港陵園、南昌新建區的福壽園南昌洪福人文紀念公園,同樣承擔著當地搬遷安置鄉間散墳、無主墓的重任,在生命公園里專門設立公益性安葬園區,使群眾感受到更便捷、更人性化的現代殯儀服務。
為了堅決抵制迷信低俗等不良喪葬風氣,孫榮駿說,甘肅9部門于去年11月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解決文明鄉風建設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曾云英所在的岐厝村,在推進農村婚喪習俗改革方面,嚴格落實“六提倡六反對”“六注重六提升”“六聚焦六助力”措施,通過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等,村民操辦婚喪事宜都自覺提前向村紅白理事會申報備案,有效遏制了大操大辦、相互攀比、鋪張浪費的不正之風。
■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殯葬習俗改革
作為沂水殯葬改革主要發起人,薛峰認為,殯葬陳規陋習復雜的歷史性決定了改革絕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工作,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充足的韌勁;殯葬改革任務的艱巨性決定了改革也絕不是一項立竿見影的工作,需要一個過程;殯葬改革極強的反復性決定了改革也絕不是一項一勞永逸的工作,辛辛苦苦取得的殯葬改革成果,可能因一時松懈而喪失殆盡。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我們在全縣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村黨支部書記和紅白理事會會長培訓。按照規劃,今年全縣將打造10處殯葬禮儀服務驛站、8處鄉鎮級公益性公墓(骨灰堂),修訂完善紅白理事會章程,推廣運用積分制,破解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孫連玉表示。
龐輝認為,有效推進農村殯葬習俗改革,單純靠村規民約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需要用法律條文約束不規范行為,探索長效機制。此外,她還呼吁政府、社會、媒體等都要強化生態綠色文明葬式葬法的宣傳引導,為鄉風文明順利推進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今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推動殯葬事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孫榮駿表示,甘肅將積極穩妥做好殯葬業價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設施違規建設經營專項整治,把推進農村殯葬習俗改革作為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的主陣地。
針對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曾云英建議,要在觀念上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群眾道德素質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要在行動上持續推動農村移風易俗改革,劃清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界限,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等渠道,積極回應和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要在方法上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舉措,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增加多樣化接地氣的鄉村文化產品供給,引導農村形成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