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說 :后疫情時代,“一帶一路”逆風前行、韌性十足。中央企業堅持開放合作,勇當“一帶一路”建設主力軍,持續拓展書寫新故事,為更好造福各國人民貢獻央企力量,不斷增強經濟增長新動能,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信心和力量,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今天,小新為您分享《國資報告》原創報道《央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總結央企“一帶一路”實踐成果,展望未來發展浪潮。
央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致使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貿易投資持續低迷。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增長動能不足的陰霾中,“一帶一路”為全球帶來增長亮色。
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3.4%,高于同期外貿整體增速0.7個百分點;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14.2%,占同期總額的18.4%。中歐班列快速發展,中巴經濟走廊高質量運行,中老鐵路建成通車,雅萬高鐵、中泰鐵路、匈塞鐵路如期推進,帶動沿線經濟生態迸發生機。
后疫情時代,“一帶一路”逆風前行、韌性十足。勇當“一帶一路”建設排頭兵、主力軍,中央企業已經深度融入開放包容的發展浪潮中,成為“一帶一路”逆風前行的推動者、引領者。疫情發生以來,中央企業積極應對挑戰、危中尋機,通過架起新支點、奏響最強音、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共建持續走深走實。
攜手抗疫架起醫療合作新支點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重大公共危機。只有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貿易往來和經濟復蘇才有實現的前提和基礎。
攜手抗疫,共克時艱。醫療健康領域的中央企業積極投身這場公共衛生保衛戰中,圍繞包括疫苗研制、生產供應,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藥品生產等展開深入合作,為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提供新路徑,也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增添新動能。
2021年4月26日,在白俄羅斯明斯克機場附近的中白工業園內,員工正在接種由國藥集團研制、生產的新冠滅活疫苗。這里,只是國藥集團服務全球抗疫的一個縮影。
疫情發生以來,作為全球首家投入新冠疫苗研發的企業,國藥集團向國內外供應新冠滅活疫苗已達25億劑次。為確保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截至2021年底,國藥集團向全球供應超過10億劑,其中向疫情嚴重的不發達國家提供無償援助占據一半以上。
“真正把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我們做到了!”國藥集團副總經理石晟怡表示。
疫情全球蔓延,醫療防疫物資不可或缺。抗疫緊要關頭,墨西哥向通用技術集團所屬中國醫藥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醫藥)采購的約10噸共1184箱的手套和KN95口罩搭乘“和平使者”的波音787-7飛機,駛向戰疫一線緩解燃眉之急。
疫情全球蔓延,醫療防疫物資不可或缺。天津中遠海運空運公司為運往法國防疫物資提供了優質高效的裝機方案設計、地面操作和報關服務
擔當大國使命,助力全球抗疫,中央企業在進行疫苗合作和診斷試劑、醫療設備合作的同時與沿線國家加深了情誼,也看到了“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升健康基礎設施的強勁需求。從產品輸出到服務輸出、資本合作、標準對接,健康絲綢之路的發展活力不斷釋放。
在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國藥集團在緬甸開展的杜慶芝醫院改擴建項目和那茂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借助集團全產業鏈優勢,以最短的時間、最嚴的標準完成建設任務和物資供應、安裝,提高公共衛生發展水平,增進兩國人民深厚情誼。
在健康實業基地打造方面,國藥集團在越南、馬來西亞等地設立制藥企業。以馬來西亞眾花南藥有限公司為例,企業積極拓展大健康產業,成功并購馬來西亞燕窩行業領導者——天馬燕窩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利用馬來西亞、東南亞乃至非洲藥材資源,產品供應東南亞市場,促進了當地中藥產業發展,帶動了就業,提升了當地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中,通用技術集團積極推進中藥成分分子化,從而把中醫藥故事變成國際標準版本。
善用危中之機,中央企業借助“一帶一路”這一大平臺將中國理念、技術和標準帶入內需強勁的“一帶一路”國家地區中去,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為中國的地緣戰略合作和全球領導力加固起到了積極作用。
生態先行打造綠色發展新引擎
“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全球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多重挑戰。疫情之下,實現綠色轉型被視作拉動經濟持續復蘇的新增長點。“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中央企業加緊綠色轉型升級步伐,積極拓展綠色能源、綠色基建、綠色金融業務布局。“一帶一路”綠色效應持續顯現。
能源合作始終是中國企業“一帶一路”走出去的關鍵所在。面對沿線各國廣袤的能源市場和資源優勢,央企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用綠色能源點亮“一帶一路”。
作為中國較早“走出去”的企業之一,中國電建依托自身覆蓋水電、風電、光伏、火電、電網等電力行業規劃、設計、建設、投資和運營全產業鏈優勢,不斷擴大綠色能源版圖。從巴基斯坦大沃風電項目到越南油汀光伏項目,中國電建海外新能源項目乘著“一帶一路”綠色轉型東風逆勢而上。2020年,中國電建海外新能源市場新簽合同金額同比增長65.95%,為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給出了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電建答案”。
2020年9月,中國企業海外投建單機容量最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火電機組——爪哇7號工程2號機組完成168小時試運行,創下多個百萬千瓦級火電機組“世界之最”;2021年1月,國機集團所屬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克服疫情重重挑戰,成功實現肯尼亞基佩托風電項目并向業主移交,贏得了業主及肯尼亞電力公司的一致好評和贊譽……“一帶一路”上,央企憑借一個個綠色能源項目,一項項清潔能源科技創新,與沿線國家一道實現綠色共享、互利共贏。
基礎設施建設為暢通“一帶一路”貿易提供了強有力的“硬聯通”。規劃建設,綠色先行。共建“一帶一路”進程中,中央企業加速向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等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演進,打通了一條條綠色發展大動脈。
中國中鐵二局集團等企業嚴格堅持中國生態標準建成中老鐵路,中交集團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先后實施了“漁民生計改善計劃”“民族團結環島接力行”“科倫坡美麗海灘計劃”等多項公益活動,在當地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成為推動斯里蘭卡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綠色發展需要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有助于為沿線國家提供經濟復蘇和綠色轉型所需資金,實現綠色可持續復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綠色金融合作,央企快步前行,精準聚焦。
2021年11月,中國寶武聯合全球鋼鐵業及生態圈伙伴單位共同發起成立全球低碳冶金創新聯盟,同時設立了低碳冶金創新基金,每年出資不少于3500萬元,用于資助低碳冶金領域基礎性、前沿性和共性技術的研發,以科技創新推動鋼鐵行業實現低碳轉型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面對緊迫而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綠色低碳已經成為各個國家推動經濟轉型的現實選擇,各方要積極開展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合作,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采用環境更友好的標準,提高綠色精準力,讓綠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底色。”在2021年“一帶一路”貿易投資論壇上,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辜勝阻表示。
產業轉型培育數字絲路新動能
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各國經濟接連停擺。危機之下,催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得益于海底電纜、5G通信和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絲路”已成為合作的重點。
從“數字中國”走向“數字絲路”,沿線各國疫后經濟復蘇的強烈訴求為國有企業數字產業“出海”開啟了一扇機遇之門。在5G新基建、公共服務和數字電商等眾多新空間、新領域,迸發、釋放出了產業合作的充沛活力。
地處中國—東盟合作前沿和重要戰略高地的廣西,憑借海陸兼備的獨特區位成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把握這一區位優勢,2020年以來,中國電信東盟國際信息園、中國移動(廣西)數據中心等4個超大型數據中心相繼在廣西南寧開工建設,一座面向東盟以及“一帶一路”參與地區和國家的絲綢之路算力服務輸出地正在拔地而起。
有了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技術支撐,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升級。在沙特,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中國電力技術裝備有限公司實施完成了500萬只智能電表安裝任務,實現了我國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業務首次大規模進入海外市場。項目實施有助于帶動國產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預計帶動中國技術和設備物資出口超20億元人民幣,促進兩國能源合作互利互通。
戰疫情,穩經濟。在全球合作抗疫背景下,發展網絡通信產業提升公共治理水平,助力復工復產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共同的目標和訴求。中國電科在向全球用戶分享發展網信事業的電科方案同時,全面統籌開展“一國一策”“一品一案”,推動多個重大項目簽約生效。如在巴基斯坦,承建的國家電子聯合體項目,大幅提升了巴基斯坦的電子信息化水平;又如在斯里蘭卡,承建13家醫院項目,改善了當地80%地區級醫院的醫療條件,提升了斯里蘭卡醫療服務產業規模和質量,還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中國電科在安防、交通、司法、能源、教育、金融等多領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息化建設。
疫情催生出了“云經濟”“無接觸式購物”的龐大需求,中國“絲路電商”伙伴國朋友圈越來越大。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中國石化易派客、中國建材易單網、中國寶武歐冶云商等工業電商平臺,充分發揮跨境電商優勢,加快拓展全球布局、創新合作模式,有力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世界,集聚世界精品進入中國。以中國石化易派客為例,2020年易派客國際業務平臺已與“一帶一路”沿線59個國家的125家供應商、154家采購商建立合作,“一帶一路”沿線企業間的工業品進出口貿易額達155億美元,占國際業務平臺貿易總量的40.8%。
搭建數字平臺,擁抱數字經濟。在全球抗疫的大環境下,數字“一帶一路”通過重構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已經成為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新引擎。共建共享數字“一帶一路”新機遇,中央企業邁入了國際化經營快車道。
穩鏈補鏈重塑產業鏈新優勢
受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遭遇重創。“穩鏈”“補鏈”“固鏈”“強鏈”,成為央企復工穩產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推動“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的支撐保障。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央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合作的價值和優勢,通堵點、補短板,不斷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塑。
全球貿易受阻考驗農產品供應鏈韌性。為平穩市場、保障供應,中糧集團首次以萬噸輪進口俄羅斯大豆14857噸,以實際行動穩定全球供應鏈暢通。這也是中糧集團執行與俄農集團在2019年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東方經濟論壇上簽署的合作備忘錄項下的俄羅斯大豆進口項目之一。
在全球重要糧食出口和內陸物流節點完善糧油糖棉乳等業務海外倉儲、物流、加工布局……近年來,中糧集團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布局全球業務,已建立起鏈接東南亞、遠東、南北美洲、澳大利亞、黑海等世界糧食核心產區的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營網絡、關鍵物流節點和貿易通道。
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國際化經營的典型代表,國機集團涉外經營收入占比已超過企業總收入的60%。疫情發生以來,面對國內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增多的挑戰,國機集團實現逆勢突圍正是得益于“固鏈強鏈”。
國機集團旗下以供應鏈集成服務為主體的蘇美達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蘇美達達天下”全球設備在線交易服務平臺,融合“供應商圈、客戶圈、金融圈、物流圈”4個生態圈,打造“進口裝備淘寶”;打造出口品牌的同時,把適銷國外產品和服務引入國內市場……一系列舉措使其業績逆市飄紅,成為國機集團在應對疫情中加快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一帶一路’是制造企業走出去最好的平臺和機遇。”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張曉侖表示,國機集團將聚焦國家重大需求、聚焦關鍵核心技術、聚焦主責主業,加大國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的可持續發展。
“一帶一路”上,一列列往來繁忙的中歐班列和一艘艘滿載集裝箱的貨輪,成為沿線各國貿易合作持續深化的生動注腳。以暢通銜接的產業鏈供應鏈為紐帶,央企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在合作新領域的持續拓展中書寫新故事,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孕育新機遇。在日趨復雜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下,央企“一帶一路”實踐收獲了豐碩成果,積蓄了強勁能量。錨定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新圖景,央企乘風破浪、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