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高等教育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形勢、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標、新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在探索適合國家發展戰略、符合當地經濟社會需要、適合自己學校辦學定位和辦學方向的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新模式。閩江學院一直堅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和“立足福州、面向市場、注重質量、突出應用”的辦學宗旨,完成了從高職院校向應用型大學的轉變,確立了高水平有特色的應用型大學發展目標,形成了“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產教融合”等人才培養模式。
適應國家戰略需要,創建“三全育人”模式,培養德才兼備人才
教育適應社會需要,首先要與國家政策、國家發展戰略相適應。教育強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一直是我們國家對教育和人才的戰略需求。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培養適應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新時代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基本要求。多年來閩江學院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重視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強調德育為先,以黨建為引領,構建學科思政、課程思政、日常思政、文化思政、網絡思政“五位一體”的大思政格局”,形成了以“三個課堂、三張成績單”為主要內容的“三全育人”模式。開發了涵蓋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實踐活動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文明行為習慣的思想引領一體化評價體系,構建了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可記錄、可評價、可測量、可呈現的一整套工作體系,打造了師生適用、家校實用、社會通用的大中小學生思想引領一體化成長記錄平臺,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適應國家戰略需要,五育并舉,創建“一院一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
習近平同志在兼任閩江職業大學校長時就提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閩江學院牢記這一囑托,通過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勞動育人,在堅持以德立人的同時,堅持五育并舉,以智慧人、以美塑人、以文化人、以體強人,形成“一院一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如經濟管理學院的“三融+四位一體+四線導師”的復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科競賽為抓手,促進教學科研融合;以實踐基地建設為抓手,促進第一第二課堂融合;以社會服務為抓手,促進育人與實踐融合;采用“理論學習+科研訓練+項目實踐+素質拓展四位一體”,“科研導師+思政導師+行業導師+校友導師”四線導師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新聞傳播學院的“勞動精神與勞動習慣養成”的育人模式,將課堂勞動教育(貼蛋殼、磨漆、捏泥塑)、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打掃宿舍、實驗室、教室)、社會志愿服務(景觀改造等)、勞模精神宣講相結合,培養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與勞動習慣。蔡繼琨音樂學院的紅色文化育人模式,通過文藝作品、紅歌、舞蹈、重大節慶日的文藝宣傳、紅歌創作背景、紅色故事講解、紅歌傳唱(百首紅歌進公寓)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材料化工學院的“公益+課堂”“公益+專業”“公益+文創”的護水模式,以公益和志愿活動為抓手,培養學生品行美。護水環保行項目,以專業知識推動志愿服務,志愿服務反哺專業教育的形式,通過護水課堂,推廣護水理念,助力美麗福建建設。材料化工學院開展五彩健身計劃,以學生喜歡的五項運動項目為切入點,結合第三課堂,引導學生走向操場,加強體育鍛煉,等等。
適應地方經濟需要,創辦特色產業群,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教育適應社會需要,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當前高校“同質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許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擴大學校招生規模,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追求碩博點設置數量,尤其是一些行業地方院校放棄了原有的應用型、技能型的傳統優勢,追求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最為需要的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閩江學院按照習近平同志當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的辦學理念,堅持以服務福州經濟為已任,深化產教融合,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辦出特色。閩江學院先后設立了15個學院66個本科專業,組建信息技術與智能應用、跨境電商、紡織服裝、漆藝文化創意設計、測繪地理信息、功能纖維材料等六大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均以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福建省和福州市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提供人才、技術和智力支撐。如作為閩江學院最具特色、最有潛力的漆藝文化創意設計學院。脫胎漆器是福州三寶之一,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為了將這種具有民族特色漆藝文化傳承發展,閩江學院設置了漆藝文化創意設計專業,圍繞教學、科研和創新創業,持續做精、做深、做強漆藝產業品牌,學校領銜開展的“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促進福州乃至全國漆藝產業發展。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紡織服裝與材料專業。福建省紡織產業發達,尤其是在福州,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發展需求,閩江學院開設了紡織服裝設計和材料專業學,創建了重點實驗室,解決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推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創造出變色纖維、電磁屏蔽織物等科技成果,提升了福建省紡織服裝產業持續創新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行業經濟發展,影響福建省乃至全國的化纖紡織企業的發展,目前他們正引入大數據智能技術提升紡織服裝產業持續創新能力。
作者:劉海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克,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