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IMF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5.9%,呼吁——加強多邊合作,推動全球經濟持續復蘇
核心閱讀
當前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但同時面臨供應鏈中斷和疫情不確定性增大等多重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敦促各經濟體在多邊框架下加快疫苗生產和分配,并通過多邊努力確保受限制經濟體獲得充足流動性,保證全球經濟渡過難關并實現可持續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12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持續復蘇但勢頭趨緩,預計全年增長率為5.9%,較7月份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IMF呼吁全球各經濟體加強多邊合作,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
各經濟體增長出現分化
根據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1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將增長5.2%,較7月份預測值下調0.4個百分點。其中,美國經濟將增長6%,歐元區經濟將增長5%,日本經濟將增長2.4%,英國經濟將增長6.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增長6.4%,較7月份預測值上調0.1個百分點。其中,俄羅斯經濟將增長4.7%,巴西經濟將增長5.2%。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有望增長4.9%,與7月份預測值持平。
報告指出,下調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主要反映了發達經濟體在供應鏈中斷影響下增長放緩,以及低收入發展中經濟體疫情形勢惡化導致經濟增幅收窄。不過,部分依靠大宗商品出口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有望在短期內走強。
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表示,受疫苗獲得能力和政策支持力度差異等因素影響,各經濟體經濟前景出現分化,這是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發達經濟體中已有近60%的人口完全接種疫苗,低收入經濟體中仍有約96%的人口未接種疫苗。部分國家受疫情和不利氣候影響,主要生產投入出現短缺,制造業活動疲軟。供給緊張加上被壓抑的需求釋放和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導致許多經濟體通脹形勢嚴峻,政策應對難度加大。
IMF建議,面對全球增長前景不確定性增加,各國央行應做好準備,在通脹預期上升的風險更為明確時快速采取行動。“我們預測,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總體通脹很可能在2022年中期之前回到疫情前水平。”吉塔·戈皮納特表示。
綜合施策共同應對風險
《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前景面臨多重風險,究其根源在于全球將長期且持續“受制于”疫情。各經濟體有必要加強合作,在多邊框架下加快疫苗生產和分配,確保受限制經濟體獲得充足流動性。
IMF呼吁有條件的經濟體優先向疫苗短缺地區提供疫苗,并支持發展中經濟體擴大疫苗生產。同時,國際社會需迅速取消對醫療設備、原材料和成品疫苗出口限制,促進疫苗分享。IMF研究部世界經濟主管馬爾哈·納巴爾對本報記者表示:“首要任務是在全球范圍內向所有國家推廣疫苗,包括使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能盡快獲得疫苗。”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近日呼吁各經濟體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在國家和多邊層面果斷行動,加快全民疫苗接種進程,并根據自身國情調整貨幣和財政政策。在此基礎上,各經濟體應加快推進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做好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技術變革和實現包容性發展三項工作。
吉塔·戈皮納特表示,國際社會必須全面行動起來,確保各國都能公平獲得疫苗。此外,加強全球氣候合作,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日趨嚴重的不利影響,以及各方協調采取多邊行動,確保為資金受限的經濟體提供充足的國際流動性等,都是各國應考慮的重要政策選項。
中國經濟前景持續看好
報告繼續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我們預測,中國未來經濟增長將維持強勁勢頭。”馬爾哈·納巴爾表示,中國政府密切關注各類可能出現的經濟風險,出臺了一系列應對政策,以確保中國經濟穩健復蘇。
IMF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也顯示,由于中國經濟恢復快于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明顯高于其他新興經濟體且在疫情期間保持穩定,中國股票和債券被納入更多全球金融市場基準指數,2020年以來中國已吸引約1800億美元國際資本流入。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一直是拉動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引擎。除了IMF,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多家國際機構也都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將中國2021年經濟增速預測值保持在全球領先水平,認為中國將繼續為全球經濟復蘇作出重要貢獻。
《紐約時報》網站日前刊發文章說,一些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認為,中國的投資前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樂觀”。中國政府為全球投資機構提供了服務中國企業和投資者的更好機會。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建議投資者將他們的對華投資增加3倍。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