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投資價值的源泉,是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微觀基礎。2020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這是今后一段時期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不斷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積極回報投資者,是做好投資者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
上市公司結構整體改善
自2015年登陸創業板以來,無錫先導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的股價漲幅接近60倍,目前總市值已跨入千億元級別,為股東和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先導智能董事長王燕清告訴記者,注冊制下資本、人才、技術、市場資源持續向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集中,推動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不斷開展技術創新,加速發展。
先導智能的成長經歷是上市公司發展的一個折射。我國上市公司總體面貌正在發生可喜的變化。
截至今年7月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達4428家,總市值約83萬億元,數量、市值分別位列全球第3位和第2位。實體上市公司數量僅相當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但利潤總額占其一半,上市公司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較2019年底增加375家,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重要行業已形成集群效應。
上市公司的包容性也在不斷增加。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的企業同場競技,彰顯了市場的活力。科創板、創業板試點注冊制以來,一批不符合核準制下發行條件的優質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共21家未盈利企業、2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和3家紅籌企業發行上市,改革“試驗田”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從今年半年報披露情況看,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創新性進一步凸顯。實體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兩年分別平均增長16%和17.6%,營收增速較規上工業企業高出8.1個百分點,有力帶動我國經濟持續復蘇。2020年,實體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超過1萬億元,相當于全社會研發支出的42%,創新領跑者的地位不斷凸顯。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兩年平均增長21.9%,專利數量較年初增長7.4%。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上市公司治理規范性持續提升。今年4月,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編著的《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出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序言中表示,證監會將落實“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方針,以注冊制和退市制度改革為抓手,全面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全面提升市場治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專項治理成效顯著
2021年,證監會多措并舉提升上市公司業績說明會召開質量,增強中小投資者的“獲得感”。重點之一就是推動市場影響力較大公司全部召開業績說明會。這是證監會啟動為期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中的一環。今年上半年,全市場召開業績說明會的上市公司總計3756家,占已披露年報公司總數的87.41%,相比去年的2526家增長48.69%。
記者了解到,為落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相關要求,證監會細化分解了84項重點任務,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著力推動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完善公司治理、化解風險、強化監管、打擊亂象等工作。截至今年7月,已有30個省份和計劃單列市出臺了相關配套文件,18個部委確立了100余項具體措施,形成了支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第一階段自查任務已結束,實現了近年來第一次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的全面摸底。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柳磊表示,廣大上市公司利用自查契機全面梳理,邊自查邊整改,效果突出。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的規范,強化了企業內生動力,回報投資者的力度也不斷增強。2021年前7個月,上市公司現金分紅1.3萬億元,已超過2020年全年水平。
此外,本次自查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亟需整改,主要包括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行為不規范,資金占用和違規擔保等違法違規問題仍有發生;董監高履職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獨立董事獨立性不夠,公司透明度有待進一步提升,一些上市公司對其子公司的控制力較弱甚至失去控制等。下一步將聚焦這些問題,有針對性地關注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9月21日晚,ST中天公告稱: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再次面臨退市風險。這距離該公司今年4月撤銷退市風險警示不過半年。今年前7個月,已有96家公司因新規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4家公司退市,其中17家被強制退市,6家重組退市,1家主動退市。
長期以來,一些已經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滯留資本市場,嚴重制約資源配置效率,一些嚴重違法違規的公司沒有及時出清,擾亂了市場秩序。這種狀況正在強力改變。
2020年12月,在證監會的統籌指導下,滬深證券交易所發布了修訂后的退市新規,同時嚴格監管,保證退市新規執行效果。工作重點是從嚴監管財務類退市,著力推動空殼公司和僵尸企業有序出清;堅決打擊惡意規避退市行為,對重大違法公司“應退盡退”;平穩推進交易類退市,尊重市場化選擇結果;嚴格監管,精準打擊違規保殼;支持多元化退市,暢通市場化退出渠道等。
一批“問題公司”被動態出清。在注冊制改革大背景下,優質標的積極通過IPO登陸資本市場,重組上市之路不再受到青睞;而強制退市數量快速提升,則彰顯出退市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新生態正在逐步形成。
與此同時,證監會會同有關方面聚焦突出問題,綜合行政監管措施、行政處罰、市場禁入、刑事追責、民事賠償、誠信懲戒等全方位、立體式追責機制,加大對重大違法案件的查處懲治力度,切實落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若干意見》。
破產重整機制待完善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上市公司風險總體收斂。截至2021年6月底,風險類上市公司較2019年底下降32%。存在大股東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問題的上市公司整改完成率超七成。股票質押風險得到實質性緩釋,截至2021年6月底,第一大股東質押比例80%以上的公司下降至285家,融資余額下降至1.7萬億元,分別較最高峰減少59%和36%。
其中,上市公司破產重整制度是問題風險公司化解風險及提升公司質量的重要途徑。證券監管部門一直將上市公司重整作為監管重點。總體看,重整后上市公司債務風險明顯化解,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毒瘤得到消除,企業控制權實現平穩交接。但部分重整公司逐漸暴露出經營質量并未明顯改善、重整計劃并未嚴格執行等問題。而現行破產重整制度與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防范及化解上市公司風險的現實需求相比,仍存在較多不相適應之處。因此,完善上市公司重整監管規則體系,提升重整監管效能,迫在眉睫。
專家建議,推動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相關立法修訂工作,研究探索將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監管的原則性條款嵌入《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修訂《關于審理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
另外,交易所也需要制定重整信息披露指引,提高重整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有效性和針對性。“要充分發揮證監會、證監局、交易所、中小投服各自的監管優勢,強化部門聯動,增強監管合力。”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張子學告訴記者。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當時。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面臨著難得機遇,直面“深水區”啃硬骨頭,善作善成,久久為功,中國資本市場必將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