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強調,東北地區“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這為我們推進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東北振興的政策。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明顯成效和階段性成果,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結構調整扎實推進,國有企業競爭力增強,重大裝備研制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民生有了明顯改善。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東北地區區位條件優越,沿邊沿海優勢明顯,是全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舉足輕重,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至關重要。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舉措,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新經濟支撐帶的重大任務,是優化調整國有資產布局、更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客觀要求,是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戰略布局的重要部署,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打造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有力保障。我們要充分認識推進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一以貫之、久久為功,重塑環境、重振雄風,堅定不移把這項宏偉事業推向新階段,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撐。
推進重點突破。“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作出部署,強調要“從維護國家國防、糧食、生態、能源、產業安全的戰略高度,加強政策統籌,實現重點突破”。這進一步明確了新征程上推動東北振興的戰略重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部署,需要把推動東北振興與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緊密結合,明確東北地區在這五個方面擔負的責任和使命,推動并強化相關支持政策之間的統籌協調。比如,一些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重點裝備制造事關我國產業安全,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大力推動自主研發體系建設、產業鏈和供應鏈完善,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進一步提升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效率,促進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科技與經濟發展融合不夠,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變化,新興產業發展偏慢;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結構單一地區(城市)轉型面臨較多困難,社會保障和民生壓力較大;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體制機制問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好東北全面振興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的互動銜接,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
培育形成城市群。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是東北地區的主要城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提出,以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為主軸,做好空間規劃頂層設計,培育形成東北地區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支持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地打造國內領先的新興產業集群。同時,對相關城市在城市建設、創新發展等方面給予支持。比如,支持沈陽市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完善創新政策和人才政策,打破制約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沈陽—大連等創新資源集聚地區布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水平推進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設;積極推進建設大連金普新區、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努力打造轉變政府職能和創新管理體制的先行區;等等。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需要這四個城市肩負起更加重大的職能和責任,進一步加大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對人才、科技、資金等優質資源的吸納能力;完善現代化功能性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最大程度發揮這些城市在航運、物流、貿易、金融、信息、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功能,進一步增強它們在東北亞地區的競爭力和輻射能力。
(作者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