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馬克思主義學院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高素質勞動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近年來,高職院校對照《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切實履行領導責任,完善機構設置,規范教學組織,健全工作機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理論宣傳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目前已經逐步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高地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堅強陣地,對于強化高職院校廣大師生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起到了思想引領和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
思政課是學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肩負著獨特的責任和使命。面臨新時代、新要求、新任務、新挑戰,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強練“內功”,巧借“外力”,補齊“短板”,積極探索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思政教育教學的新形式、新模式、新方法,發揮好“鑄魂育人”的重要職責,書寫好馬克思主義主義學院建設的“生動答卷”。
強練“內功”,內涵再提升。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對于普遍積淀不深的高職馬克思主義學院來說,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既是必要也是必須。學校層面要嚴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政課作為重點課程、把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重點學院,納入學校事業發展規劃以及“高水平”建設方案進行重點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要緊密圍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標準和要求,持續推動思路創優、師資創優、教材創優、教法創優、機制創優、環境創優,積極探索形式多樣、效果良好、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努力打造“配方”新穎、“工藝”精湛、“包裝”時尚的思政金課。同時,將教材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課程思政、方法創新、隊伍建設、基地建設等不同方面有機結合,通盤考慮,統籌安排,作為系統工程整體推進,不斷提高思政課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巧借“外力”,協同再加強。聚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立足“大思政”體系建設,構建“大思政”格局,協同配合推進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和發展。加強校地協同,主動爭取與宣傳部、社科聯、黨史辦、黨校等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等紅色基地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有計劃地安排思政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和校外掛職;加強校際協同,推動本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協同發展,努力爭取得到本科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特別是全國全省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關心和支持;加強思政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協同,扎實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專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在融通共進中增強思政課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思政課教學的活力。這樣,通過校地協同、校際協同、課程協同,建立多主體共建共享、協同創新的思政教育共同體,在資源共建共享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補齊“短板”,質量再升級。以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創建為契機,按照“診斷與改進”的系統化思維,全面梳理本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中的成績和不足,針對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中存在的關注度不夠、滿意度不強等“需求問題”,以及思政課“理實結合”不夠緊密、“三教改革”成效不夠明顯等“供給問題”,堅持對標找差,精準發力,提升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整體質量。樹立思政課是培養時代新人的“第一課”理念,圍繞“講好讓學生滿意的思政課”,拓展和整合校內外實踐基地和教育教學資源,在理論聯系實際、實踐印證理論等方面守正創新,積極探索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轉化的有效途徑,扎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力求在理論研究、實踐融入上有“新突破”,增強學生對思政課堂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此外,按照“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思政課教師素養要求,依據師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設置專職教師崗位,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這樣,通過強化教學資源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實現馬克思主義學院各方面工作的“提質培優”,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上有“新進展”。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應該有所作為,也必須有所作為,才能不負黨和人民的期待。作為思政課改革發展的主要依托,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責任重大、意義重要。也唯有建設好馬克思主義學院,才能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強勁動力,才能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營造出教師精講思政課、學生樂學思政課的良好氛圍,思政課鑄魂育人的整體效能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作者:桑雷 鄭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