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指出要“加快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已成為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文化產業體系的“現代性”,首先體現在與時俱進的產業升級演化的過程。現代化的產業發展要素和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環境是影響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升級演化的重要因素。以現代科技要素的創新應用為引領,構建與之相適應的高效的生產創新組織體系,不斷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化,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基礎。其次,“現代性”還體現在文化產業自身發展要素和結構布局的完善。高效創新的人才、健全的投融資體系、開放完善的產業鏈條、統籌協調的區域城鄉布局、完善的制度保障等,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基本條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是“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文化產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目標,需重視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現代化的產業生態鏈。先進的科技支撐及與之相適應的柔性高效的生產協作網絡,大中小微文化企業梯度分工、協同互補,傳統文化產業與新型文化產業相互賦能、聯動發展的產業生態鏈,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基礎。從《規劃》來看,“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需要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促進“上云用數賦智”,加速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培育新業態新消費新模式,推進產業基礎的高級化。而且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同時,更加強調從新型基礎設施、文化裝備水平全面提升,到文化產業標準體系、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再到更加深層次的創新鏈、產業鏈培育,創新發展生態體系的構建,更加注重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創新鏈效能,從而形成技術、產業、創新相互賦能的良性循環。
二是高水平的供需平衡?,F代文化產業體系需要形成供給和需求之間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即“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以需求變化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升級”的良性循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著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文化產業供給質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個性化、品質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規劃》提出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在供給端,從優秀傳統文化、重點文化行業、現代文化創意產品等方面入手,提升品質、創造需求;在消費端,通過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實施消費促進舉措,釋放潛力、引領供給,從而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三是開放協同的產業布局。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僅需要在縱向上形成完整高效、協作互補的產業鏈、創新鏈;同時,在橫向的空間布局上,也需形成區域間、城鄉間文化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自“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出臺以來,全國各地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各地文化產業規劃相繼出臺,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和項目投資增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特色化、差異化不突出,同質化競爭等問題。據此,《規劃》一方面強調各地文化產業發展要注重資源稟賦、功能定位、比較優勢,要各具特色,提出建設一批具有顯著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的區域文化產業帶、文化產業中心城市、文化產業功能區、特色文化產業鄉鎮;另一方面也強調聯動發展。《規劃》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及不同地區歷史沿革、文化親緣和地理空間等因素,提出帶狀發展戰略和城市群發展戰略,這將有利于整合產業發展資源和各類文化業態,避免同質化和分散經營的狀態,有利于形成產業鏈條和規模效應。
四是完善的要素支撐。高效創新的人才、健全的投融資體系、協同分工的大中小企業等是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構建的基本要素?,F代文化產業體系的要素支撐,需要從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和完善的制度體系建設兩個方面入手。因此,《規劃》精準把握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客觀需求和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一方面從完善市場要素的角度,提出要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支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并從各類服務平臺和載體、社會服務機構、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等方面,提出要構建完善文化企業服務體系;另一方面,從完善制度保障的角度,提出相關政府部門要落實財稅、投資、用地等經濟政策,健全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和法治規范,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等,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制度和政策環境,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五是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現代性體現在與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的適應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對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文化產業必須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以服務于人的價值需求來持續改善和提升國民經濟各行業?!兑巹潯窂娬{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尋找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對接點,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品質,服務高品質生活需求。“十四五”時期,也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的關鍵時期。因此,《規劃》強調要推動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一二三產業,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文化產業必須深度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在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