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并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對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刻的闡述,為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南。
堅持思政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遵循。育人先育德,無論教育、教師還是教學,最終目標是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要把思政教育作為一項培根鑄魂的基礎工程來抓,培養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必須聚焦于以德為先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培養矢志不渝、勇擔使命的信仰者;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培養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的愛國者;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培養品行高潔、道德高尚的德馨者;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培養博古通今、見多識廣的博學者;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培養腳踏實地、努力拼搏的實干者;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培養博學多才、全面發展的才能者。
堅持思政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需要加強工作統籌,完善把思政教育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的體制機制;改革人才評價體系,在招生錄取、考試考核、評先評優以及就業招聘等各個方面向以政治素質、道德品格為基礎的綜合評價轉變,凸顯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高校教師和管理者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真正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和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融會貫通、學用結合,真正外化為指導辦學治校具體實踐的行動指南。
把握思想引導的規律性
大學生正處于理想信念確立、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期,高校做好思政教育強基固本的工作,既要聚焦基本內容和理論精髓,又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在實踐中將內容的規定性、內在的規律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有機統一。
遵循理論發展規律。加強思政教育,最根本的是讓學生正確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用其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這就要求高校必須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三個維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黨的創新理論發展貫通起來,基于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和中國實踐的歷史邏輯來加強理論闡釋,真正讓思政教育入心入腦。
遵循思想教育規律。理論要打動人、說服人,一方面在于其科學性、真理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尤其是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師,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始終保持學習和鉆研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黨的創新理論的熱情,先明道信道,才能“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遵循理論傳播規律。抓好思政教育工作,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基本道德素質和價值觀念的培育這條主線不能偏。但要讓宏大的理論走深、走心、走實,必須緊密聯系時代要求、社會實際、學生特點,寓教于事、寓教于樂,將小道理講活,把大道理講清,讓學生易于理解、樂于接受。
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由于不同學科專業學生在理論基礎、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尤其是隨著科技發展,信息渠道增多,迫切要求在提升整體教育效果的同時,更多地轉向關注學生個體需求。近年來各高校通過加強專職輔導員、組織員隊伍建設,針對不同學生進行解疑釋惑,有力提升了思想引導的精準度。
強化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課堂上的講授與學習,畢竟是一個從理論到理論的過程。要讓學生對理論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必須回歸到實踐。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上不斷強化實踐環節,提高針對性。一方面,思政課程要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改變老師單純講、學生被動學的局面,更好激發學生理論學習、研究與實踐的主動性。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就是要力求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目標。為此,專業課教師應結合本專業教學,發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專業素養、人文精神與愛國情懷的資源,比如在講授專業知識之余,講清楚本專業的歷史沿革與內涵、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介紹本專業領域涌現的大師、大家的杰出貢獻及其家國情懷等。
發揮青年學生的主動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在打牢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其有實踐的體悟。這就迫切需要在思政教育改革中加強統籌,打通知與行之間的關節。
一是結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實踐,增強學生的理論認同感。越是在風險挑戰、復雜斗爭面前,科學理論越能彰顯其真理性和張力,越容易讓人信服。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高校在鼓勵學生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也以我國抗疫成效為重點進行黨團課在線教育等多種方式,適時加強引導,使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創新理論有了更深刻的認同。
二是結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親身參與實踐的體驗往往更深刻、更直觀也更有效,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知與行的統一。高校可以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安排,組織學生參與進來,加深對社會的認知,提高奉獻社會的價值認同。比如,在打好脫貧攻堅戰中,一些高校組織學生參與到對貧困地區特色農副產品、傳統手工藝品的創新性設計、包裝、推廣當中,既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又使學生對脫貧攻堅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強了歷史責任感。
創新方法與路徑
經濟社會發展對思政教育不斷提出新的要求,促使高校必須在守正中創新,把管用的老辦法繼續用好,同時適應新的要求,創新教育平臺、載體、方法、途徑。
挖掘黨史國史教育資源。以靈活有效的方式,強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多樣,每所高校所在地域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各高校應充分發掘本地的特色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優勢,以研究、學習、宣傳可親近、可觸感的地域文化為基礎,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挖掘網絡思政教育資源。網絡思政不是單純地開發在線課程、開辟理論學習園地,網絡思政最明顯的優勢在于其更具靈活性和互動性。在加強引導與管理的基礎上,網絡思政教育應結合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開展在線交流、答疑,尤其要注重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如抖音、短視頻、音頻等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創作活動,增強參與度、互動性,提高教育引導效果。
挖掘先進典型教育資源。高校普遍比較重視發揮歷史偉人、革命先烈及社會和師生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的教育作用,但往往還停留在“我講你聽”的單一模式,難以充分發揮效果。這就需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引導學生收集、挖掘先進典型的事跡,以舉辦主題演講及話劇、小品、微電影創作等多種方式,使先進典型立體、鮮活起來,讓學生在參與創作中真正獲得情感的共鳴、受到思想的洗禮。
(作者:趙猛,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唐湘岳,系湘潭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