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題為“發揮司法作用 促進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世界環境司法大會在云南省昆明市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大會致賀信。習近平指出,“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國際組織攜手合作,共同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基本形成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覆蓋大氣、水、土壤、自然生態、核安全等主要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成效明顯。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完善審判機制,提升司法能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打好“普法宣傳”拳,凝聚生態保護共識。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借助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重要活動,組織法律服務隊伍沉入基層一線,開設污染環境行為類型、污染環境犯罪行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及追償方式和檢察公益訴訟等方面普法講座,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和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引導群眾增強依法維護環境權利、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的現代公民意識。要嚴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紅線,加強對企業特別是排污企業的法治宣傳教育,根據涉水、涉氣、涉危廢固廢等不同類別量身定制“普法套餐”,突出“以案釋法”剖析警示案例,精準指導企業深入學習《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等生態環保法律法規,及時掌握所從事領域的生態環境政策變化,不斷增強污染防治自覺,切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好生態經濟共贏之路。
打好“違法嚴懲”拳,使出生態治理寸勁。要凝聚生態治理合力,依法加強法院、檢察、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推行云計算和大數據合作運用,加快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在證據的采集與固定、案件的協調與和解、判決的監督與執行等方面做好銜接,健全環境糾紛預警機制和重大、敏感、疑難復雜案件的會商機制,形成生態治理司法保障大格局。要充分發揮法院審判職能,依法審理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民事糾紛和公益訴訟案件,嚴厲打擊污染環境、亂砍濫伐、濫捕野生動物、亂采濫挖礦產資源、非法占用農用地等違法犯罪行為,依法嚴懲發生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貪污受賄案件及破壞生態資源環境、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等背后的瀆職失職案件,努力實現環境污染案件辦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打好“依法執行”拳,下足生態修復硬功。要加大環境資源案件執行力度,定期開展跟蹤回訪,密切監督判決后責任人對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整改措施是否落實到位,督促消除違法行為帶來的持續危害,讓違法犯罪者付出“代價”的同時,深刻認識到自己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切實意識到生態保護是每個人的責任。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人有責,要堅持懲治性與恢復性司法理念并重,破除“企業污染、政府買單”的傳統思維,實行“誰污染,誰賠償,誰修復”,引導“生態違法者”轉變為“生態守護者”,探索推廣“補種復綠”林木修復、“削填引種”礦山治理、“增殖放流”水域拯救、“固壩填石”河道保護等修復模式,對無法進行原地修復的探索異地修復或者替代修復,努力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共同守衛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生態家園。(作者:夏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