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過上更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國擔當、中國作為、中國貢獻的必然。
首先,中國市場成為“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意味著國內市場將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成為激勵創新、擴大就業的樂土。
從人口紅利來說,我國人口總量居世界第一,擁有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消費力將持續增長;從產業條件來說,我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營商環境來說,中國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各類要素市場更趨成熟,法治化程度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境外主體選擇在中國投資興業。特別是,中國長期保持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預期穩定,是吸引境外主體的極其重要的因素,是“穩定紅利”。
2021年一季度,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263家,同比增長47.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24.7億元,同比增長39.9%。開局季亮麗引資成績單,再次印證中國市場強大引力。中國將繼續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不斷完善機制,促進資源要素順暢流動、優勝劣汰,鼓勵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以強勁、平衡、可持續的國內大循環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創業者、就業者。
其次,中國市場成為“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要求國內外市場協調發展,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雙向投資高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和市場空間。
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消費大國、制造業大國,自身的市場穩、產業鏈穩,就會對全球市場形成有力支撐。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要做到內外貿一體化調控監管,堅持同線同標同質。要在降低進口關稅和制度性成本,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等進口的同時,不斷優化出口商品質量和結構,引導和支持中資企業提高競爭力,適應市場和開拓市場,完善相關開放合作平臺,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
中國是重要的外資流入國,也是重要的對外投資國。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吸引和利用外資的水平,也要提高對外投資能力水平,要堅持企業主體,創新境外投資方式,優化境外投資結構和布局,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和收益水平。
站在國內外兩個市場相互統一、相互協調的角度,中國要加大優化國內營商環境的力度,學習借鑒國際實踐經驗,同時也要識別國外市場風險,用系統化的思維實施調控管理。開放是有規則的開放,是確保自身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開放。對于少數國家的“長臂管轄”,要依法反制。反制是為了維護公平,公平的市場更有魅力。
最后,中國市場成為“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意味著中國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吸引力既來自于“利”,也來自于“義”。早在2014年,習主席就強調指出,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對外合作的路越走越寬,義利兼顧、義利統一是一條彌足珍貴的經驗。“十四五”時期,中國在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同時,將持續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些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讓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讓全球發展更加平衡、穩定、可持續。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前景存在巨大不確定性,中國將繼續以更高標準、更加開放的國內市場,吸引各方合作者;以更加創新、更加包容的方式,加強協調合作、堅持互利互惠,為世界持續帶來利好,共同走向繁榮昌盛。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