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頂層設計、系統部署鄉村人才振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再次提出,“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擘畫了“十四五”時期以及到2035年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藍圖。近日,記者專訪了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負責人,就新階段農民教育培訓的發展方向、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進行解讀。
《意見》和《綱要》著眼于新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立足當前、兼顧長遠,著力破解鄉村人才數量短缺、質量不高、結構失衡等瓶頸制約,強化“育”的舉措、拓寬“選”的范圍、廣開“援”的門路、暢通“下”的渠道,合力打造適應鄉村振興需求的高素質鄉村人才隊伍。全面、準確地學習領會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對于更好地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民教育培訓面臨什么樣的形勢?
答:“十三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農民教育培訓進入了爬坡過坎、提質增效的關鍵期,迎來了轉型升級、賦能增值的機遇期。我們著力壯隊伍、強體系、優政策,先后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等項目工程,高素質農民超過1700萬人,農民科技素質提升為農民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對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撐服務更加有力。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依然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從整體環境看,“重物輕人”的觀念根深蒂固,鄉村吸引人才的載體、發展事業的平臺較少,農村難以留人、留人難以持久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從人才現狀看,青壯年、后繼者較少,有責任擔當、有市場頭腦、懂生產經營的帶頭人匱乏,管理、銷售、品牌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稀缺,人才的現狀不適應發展需求;從教育培訓體系看,制度仍需健全完善,農業企業等主體的積極性尚未充分調動,市場力量參與的規則還處于缺位狀態。
實踐表明,人興則業旺。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必須牢牢抓住教育培訓這個牛鼻子,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一要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人。近年來,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服務主體快速發展。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并存,將是未來農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必須培養農民適應這種生產組織形式的能力。二要培養適應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的人。現代生產要素與傳統農業結合,將催生產業業態的新融合新變化,如定制農業、共享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電商等。這些新業態成為改造傳統農業的重要力量,必須培養農民適應這種趨勢變化。三要培養適應鄉村社會事業發展的人。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農村基礎條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土文化傳承、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農民體育活動舉辦等方面都需要專門人才發揮引領、支撐、服務作用,必須培養農民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素質。總的看,進入新發展階段農民教育培訓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只要牢牢把握教育培訓的基本規律,增強對新形勢新要求的適應性,聚焦鄉村振興主戰場發力,就能煥發出新的活力。
記者:農民教育培訓是促進農民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長遠性工作。面向“十四五”,農民教育培訓的總體考慮是什么?
答: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農民為中心”的理念,錨定提升科技文化素質這個根本目標,貫通技能培訓、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層次的教育培訓,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百萬鄉村振興帶頭人培養行動為抓手,構建共建共享、優勢互補、高效協作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充分發揮各類社會資源力量,穩定多元投入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為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保障。
一是增強針對性,培養綜合性復合型人才。全面圍繞鄉村振興人才需求,解決誰來發展產業、誰來振興鄉村這兩個核心問題,精準培養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鄉村社會服務帶頭人、農村基層組織負責人等三大類群體,培養造就一大批“土專家”“田秀才”,支持他們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帶領小農戶、普通農戶共同發展。
二是提升有效性,拓展農民教育培訓渠道。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質量,重點圍繞保供增收提高規模化、組織化程度,滿足農民重要農時季節關鍵技術需求。擴大農業職業教育覆蓋面,量身定制農民職業教育培養方案,推進大眾化、普及化,滿足廣大農民學歷提升需求。更好地發揮農業高校為農育人作用,加快“新農科”建設步伐,引導更多高校畢業生投身鄉村振興。
三是體現協同性,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中央、省市、縣鄉三級聯動協作,中央重點培養領軍人才和全國性師資培訓;省市主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及示范性合作社帶頭人、農業經理人等經營管理型人才培訓;縣鄉重點抓好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農民培訓,形成立體化培訓格局。
記者:鄉村人才振興大幕已經拉開,對標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綱要》部署,您認為“十四五”農民教育培訓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大力提升的?
答:我認為應該從5個方面著手。一是在健全完善政策上下功夫。推動培訓更加公平普惠。加大農民培訓投入,提高補助標準,擴大培訓覆蓋面,實現務農農民愿訓有訓、應訓盡訓。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大力支持農民參加職業教育并納入國家免學費和助學政策,改革涉農院校評價方式,樹立為產業培養人才的導向,吸引農科畢業生回歸農業。完善支持農民教育培訓的專項政策。建立健全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個人繳納和財政補貼等形式,解除農民參加教育培訓的后顧之憂,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返鄉入鄉學農務農。
二是在建立健全工作機制上下功夫。研究制定分產業、分層次農民教育培訓標準,科學設置環節、模塊和內容,抓好分層分類示范性培訓。幫助參訓農民與金融擔保、電商平臺等對接,拓展發展空間,讓農民成為教育培訓的受益者,激發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三是在探索創新有效形式上下功夫。為適應成人學習和農業生產規律,采取“學校+企業”“學校+合作社”“學校+家庭農場”等形式,把教育培訓辦到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生產一線,在產業鏈上培養人,在生產實踐中培養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和規范農民教育培訓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滿足農民多樣化、便捷化學習需求。
四是在豐富工作抓手上下功夫。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圍繞“保供、銜接、禁漁、建設、要害、改革”六個重點方面,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滿足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需求。鼓勵農民多渠道獲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推動各類證書互認互通。面向所有農民開展廣譜性培訓,力爭每年開展實用技術培訓1000萬人次,滿足廣大農民發展生產的技術技能需求。
五是在打造載體平臺上下功夫。充分發揮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和農民教育培訓智庫作用,加強基本情況、發展趨勢、工作規律、政策建議等方面研究,為政府決策和政策設計提供支撐。加強“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建設,舉辦農民教育培訓論壇,大力選樹高素質農民發展典型,在全社會樹立支持、尊重、關心高素質農民的良好氛圍。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開局起步之年,今年農民教育培訓的重點工作是什么?
答:今年,我們將按照“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全程培育”的思路,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全面激發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活力,廣泛充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有效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保障鄉村振興人才供給。著力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精準實施四個專項行動。中央財政補助培訓60萬人,以市、縣級為主體圍繞主導特色優勢產業集中開展全產業鏈培育,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能力提升、種養加能手技能培訓、返鄉下鄉者創業培植、農業后繼者培養等四個行動,打破傳統培訓模式,推進分層分類培養高素質農民。
二是推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聯合教育部開展鄉村振興優質校推介,促進涉農職業院校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聚焦涉農人才培養主業,培養適合區域農業農村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是引導涉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引導支持涉農高校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培養農村高素質人才;組織跨學科專業團隊下沉重心,到基層做科研、抓推廣、搞示范、育人才。
四是強化過程管理和評價。利用好“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實現培訓過程的在線監測,將農民教育培訓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目標任務,利用信息化手段廣泛開展培育對象滿意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