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李春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原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博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正確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高層次和最高境界是精神文化需要,馬克思指出,精神需要是“對科學的向往,對知識的渴望,他們的道德力量和他們對自己發展的不倦的要求”,以及“為自身利益進行宣傳鼓動,訂閱報紙,聽講演,教育子女,發展愛好等等”。
文化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工程的重要任務。大力發展生產,是解決當前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手段。文化生產與經濟、市場、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它依托市場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為一種獨立的、規模化的社會化生產活動,成為衡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正因如此,在一些人看來,經濟功能似乎成為其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功能,從而忽視了其本質特征和最終價值目的。
生產是社會的生產,任何生產都離不開特定的生產關系,都是既定社會制度下的具體的生產。因此,我們對文化生產的分析也不能離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事實證明,文化生產的健康發展,既需要以高度發展的物質生產作為基礎,還需要以先進的社會制度作為保障,以先進的生產關系作為條件。
由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復雜性和曲折性,迄今為止,社會主義制度均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建立起來的。這就決定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必須利用資本的力量來發展社會主義。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地解決了學習和利用資本主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僅使這一思想得到了深化和發展,而且在實踐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與那種將文化生產與資本邏輯(市場經濟)絕對對立的觀念和實踐做法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既利用資本同時又超越資本,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起來的文化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乃至世界文化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保證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正確價值取向。從“內容為王”到“優質內容為王”,再到“意義為王”,這一演變過程展現出文化產品生產者對精神文化產品品質的更高追求。當前,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情況下,資本邏輯的負面效應帶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文化生產。對此,我們黨始終有清醒的認識,在文化生產上強調先進文化的引領,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始終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生產的最終目的,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在藝術創作中,始終強調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堅決對不良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并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提倡形式的多樣化,鼓勵生產豐富多彩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削弱資本邏輯帶來的負面效應,加強政策調控、管理機制、法律制度建設和執行力度,這是文化生產超越資本局限的關鍵所在。在加強對網絡新媒體等傳媒渠道的監督和管理方面,我國強化了對各種媒體的監督和管理,要求大眾傳媒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強傳媒職業道德建設和行業自律,樹立了積極向上的媒體形象。
第三,我國在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特別是提高國人對文化現象的評判力和鑒賞力等方面進行了諸多努力。人民群眾既是文化創新的主體,也是文化傳播的受體。近年來,我們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國人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引導人民群眾了解文化批評標準,提高其藝術修養,凈化和優化社會文化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廣大人民群眾文化鑒別能力的不斷提高,各種不健康文化自然就會失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