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10日在廣東省廣州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他在賀信中指出,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以“訓”強本領,強化校企合作,厚植青年技能人才培養沃土。院校講好技能課,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工業4.0趨勢,從“計劃式”向“點菜式”優化培訓設置,推動培訓項目與市場需求相對接、培訓內容與崗位需求相對接、實操實訓與生產需求相對接,深化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提高畢業生終身學習能力,加快培養技藝高超、技能精湛、精益求精的“青年工匠”“適銷人才”,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企業講好實戰課,從重管理型、研究型向重技術應用型轉變人才工作思路,聚焦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出效益謀劃在崗職工職業技能培養,對接國際職業培訓機構開展“金藍領”培訓,通過崗位輪換、回校深造、實踐演練等形式提升技術工人一專多能水平,滿足“技術高端化、產品國際化、設備智能化、創新常態化”發展需求。導師講好攻關課,依托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以及在行業領域技能拔尖、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開設新型學徒制試點班,由導師帶學徒開展工藝攻關、技能研習、技藝傳承等培訓活動,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術技能創新成果和絕技絕招代際傳承機制,提升技能人才的實操能力和崗位適配度,著力培養青年領軍人才。
以“評”驗功夫,深化制度建設,引導青年技能人才憑實力說話。探索多元評價,打破年齡、學歷、資歷和身份限制,推動政府、社會、企業和勞動者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高效運行社會化職業技能鑒定、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和院校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構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突出職業道德和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讓技能人才擁有“一技傍身”的成就感。實行分類評價,不看學歷資歷,而看業績貢獻,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突出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關鍵生產技術難題要求;對知識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運用理論知識指導生產實踐、創造性開展工作要求;對復合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多項技能、從事多工種多崗位復雜工作要求;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社會職業培訓機構學員,突出畢業證、職業資格證“雙證”就業。注重競賽評價,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設立競賽專項資金,完善“培養、練兵、比武、晉級”鏈條,構建以世界技能大賽為引領、以各級技能大賽為龍頭、以企業崗位練兵為基礎的技能競賽選拔體系,引導技能人才以高于競賽的標準練就絕對的技術、知識和體能基礎,對符合條件的獲獎人才晉升相應職業資格,為技能人才提供發展舞臺。
以“勵”增活力,優化服務供給,提升青年技能人才獲得感榮譽感。借助校園文化節、企業文化年會、街市文化展覽等活動,以及微電影、競技類電視節目、網絡談話節目等形式,開展技能人才表彰、技能人才成果展示、領軍人才事跡宣傳;經常把工匠請進校園和企業與青年面對面交流,分享求學經歷和技能經驗,讓廣大青年感受和體悟敬業、精業、奉獻的工匠精神,激勵其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保障經濟待遇,堅持“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落實協議薪酬、持股分紅、年薪制等多種分配方式,對首席技師、技術狀元等優秀技術人才給予獎金、崗位津貼等激勵政策;貫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推動符合條件的技能人才參加工程系列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拓寬技能人才晉升渠道,讓技能人才有尊嚴、有出路、有奔頭,成為“香餑餑”。健全激勵機制,注重在生產經營一線、重要技術創新領域以及非公有制企業中的技能人才中發展黨員,積極推薦技能人才中的先進模范作為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人選,將獲得世界級、國家級獎項的高技能人才納入黨委聯系專家范圍,把技能人才納入地方人才序列,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推動技能人才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國家進步的源泉,為大國崛起挺起脊梁。(作者:夏浩然)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