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農村與城市更好融合,讓鄉村既能得以發展又能充滿詩意與溫馨,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過去農村從臟亂差到如今青山綠水,從“茅屋被秋風所破”到如今“悠然見南山”,從人們一心想要跳出“農門”走向田園詩意,那青青綠草、藍藍天空、清清河水,迎著朝陽與晚霞勾起無數人對鄉村的期盼和向往。要實現鄉村的振興就要以鄉村發展為載體,讓更多青年回歸鄉村,助力鄉村的振興發展,為鄉村注入鮮活的血液,才能讓鄉村恢復活力、朝氣。
以黨建引領更多青年在基層扎根,把紅色信念種在希望的田野上。俗話說:“村看村、組看組、群眾看干部”“致富不致富,關鍵看支部,集體強不強,要看領頭羊。”要實現鄉村的振興離不開組織建設,更離不開黨的引領。只有選好“領頭羊”,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才能夠化壓力為動力,將紅色信念植根在基層,我們的群眾才能夠看到方向樹立起信心。唱好黨建“引領曲”必然要建組織、建陣地、共聯結、聚合力,通過建強班子隊伍,讓更多有能力、有想法、想干事的年輕人到基層隊伍中去,不斷發揮兩委班子的積極作用,才能夠在開展村情民意大走訪、大懇談、大討論中發現困難并找到解決的辦法。同時,還需要不斷強化黨員學習培訓,提升黨員干部的水平和業務能力,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激情。一次次思想升華,一次次觀點碰撞,村民思想觀念不斷革新,盼發展、謀致富的愿望更加強烈,唯有這樣的信念扎根才能夠讓農村開出希望之花。
以文化激勵更多青年重振信心,把堅定信心種在希望的田野上。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要實現鄉村的振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我們的百姓與我們黨員干部一起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才能夠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應善于用文化去展現鄉村的變化,用文化表達鄉村發展的希望,用文化喚醒游子思鄉之情,讓更多離家的游子看到鄉村發展的機遇,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主動回歸家鄉為家鄉建設再添活力。
以產業振興吸引更多青年回歸故里,把豐收喜悅種在希望的田野上。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是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物質保障。產業發展不是吃大鍋飯一擁而上,不能盲目跟風,照抄照搬其他地方的產業發展經驗,而是要認真調研分析,找出區域特色和優勢,選擇適合地方水土、氣候實際,并有一定發展基礎、傳統優勢強的產業,因地制宜,走特色發展的路子,才能在市場中獨樹一幟,立于不敗之地。通過充分“求異”為農業產業進行精準定位,以區別化優勢為自己找到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和持續力。同時,不斷加強產業的提檔升級,以品質獲得持續生命力。唱好產業“振興曲”讓金色碩果在鄉村漫山遍野,鄉村就會成為無數青年夢寐以求的詩和遠方。青春的活力、發展的希望和產業的興旺必將激發鄉村發展的無限動力,讓鄉村成為更好的歸宿,成為有志青年的“希望田野”。(作者:袁長瓊)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