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是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持國民經濟穩中求進協調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實現共同富裕。黨和國家要把“三農”問題擺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
與時俱進,科技驅動,開辟農業發展新模式。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傳統的耕作方式經濟效益低、科技含量少、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嚴重制約著農產品的產量和農業的發展。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確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基本框架。各地要通過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調整產品結構、生產方式、產業體系,依靠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模式逐漸實現由粗放式向集約式轉變。“十四五”期間,我國農產品需求總量仍然剛性增長、需求結構還會持續升級。我國要繼續推進農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強化改革助推和科技驅動,利用生物技術、數字資源等先進技術,重點發展特色高效產業,促進農業產業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促進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助力農業實現彎道超車。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新型農業,讓綠色農業的發展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推動農業發展向高質量階段邁進。
生態引領,交通先行,塑造農村發展新面貌。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件”、“軟件”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農村經濟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要先行。各地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下大力氣修建完善農村的聯網道路、公廁、路燈、農民飲水安全、農村電氣化等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生態環境優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大對人居環境整治的力度,建立環境整治、維護等閉環管理體系。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業,開辟脫貧致富新路徑,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農民幸福生活家園、市民休閑旅游樂園的美麗鄉村,讓農民端起“生態碗”,吃上“產業飯”,讓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以人為本,文化潤村,展示新型農民新氣象。“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進入后脫貧時代,我們要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穩定產業鏈,擴寬農民增收渠道,保障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讓農民的“菜籃子”豐、“米袋子”滿、“油瓶子”足,使農村地區人口上學、醫療、養老、住房等方面均有保障。“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鄉風文明,鄉村才會變得美麗;只有村民文化素質提高了,才能建立良好的鄉風,才能保證經濟建設的持續和生活的安定。各地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要通過黨委領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等多種方式,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補齊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的“精神短板”。要堅持用文化扮靚農民,用精神牽引農民,破除農村的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展示新時代農民新氣象,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社會添翼助力。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各地要把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作為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村道路,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努力構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讓農民成為光榮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作者:樊蓉)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