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正在吉林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平市梨樹縣,他邁進黑土地,察看黑土層的土質培養和玉米的長勢情況。梨樹縣是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也是黑土地保護利用的試驗田。將此地作為本次吉林行的第一站,凸顯了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在總書記心中的特殊分量。
在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關注到了黑土地的保護問題。黑土作為一種十分珍貴的土壤資源,厚度深達數十甚至一百厘米,性狀佳、肥力高,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破壞,東北地區的黑土地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態環境逐步惡化,使得我國糧食安全的這塊“壓艙石”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總書記特別指出 “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并充分肯定了梨樹縣政府實施玉米秸稈還田覆蓋的做法。
保護黑土地只是總書記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農業發展的一個真實縮影。早在2005年8月,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考察時就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和重要理念。從“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農業發展和社會民生的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大則是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將“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特征,這意味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理念認識的進一步深入。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到了歷史性的高度。
隨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我國實施了一系列保護生態文明的重大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近年來,總書記多次對一些地方出現的以破壞生態環境和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謀所謂政績的情況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堅決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對相關領導干部嚴肅問責。與此同時,黨中央和地方著力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以吉林省為例,近十年來陸續頒布實施了《吉林省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和《黑土耕地土壤肥力評價技術規范》等法規和條例,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管理規范,為黑土地的保護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切實的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讓法律和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紅線”,才能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在祖國各處“落地生根”。
本次吉林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以生態文明引領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始終不變的堅守。只有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才能不斷打造新優勢,進而形成科學高效的生態農業產業鏈。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綠色農業發展,我們不僅要讓手中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也要讓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得更遠更好。(作者:岳思妤,葉子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