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忙起來的日子很快,在成都合作街道順江社區,一些街坊鄰里的窗前,帶著年味的燈籠還沒取下來收起,不覺間,我們已從冬日走向了充滿希望的春暖四月天。
細數一下,在成都高新區天驕路1號,我們在疫情防控“最吃緊”時誕生的防疫銀行,已掛牌走過了51天。從2月10日起正式投用,這家“戰時銀行”已正式“上崗”1248小時。
此“銀行”,并非是我們如常所見主打金融業務的銀行。它成立之初,源于幾家轄區企業的“訴苦”。
“企業要復工,口罩、測溫槍、消毒液物資還在路上,街道能不能想點辦法救救急?租借都行!”
幾十天過去了,我還清晰地記得臺資企業奇宏電子(成都)有限公司趙光平經理找到我時,眼里焦急的神情。
“趙光平們”的焦慮,也是我那些天心頭一直懸著的事兒。疫情突如其來,口罩、測溫槍、消毒液“三大件”捉襟見肘,我們曾嘗試找尚未開學的學校、幼兒園臨時借用,并從各方調配物資按需送達企業,但這樣一來,社會防疫物資整體缺口都較大,調撥也非易事;二來,街道所轄企業超過3900家,物資也只能“救得了東家顧不得西家”,還是循環不起來。街道所轄企業很多都是“挑大梁”的全球IT產業鏈科技企業,在產業鏈復蘇中絕對不能掉鏈子。我們又當如何逢山開路為他們想辦法,如何更好地回應企業訴求呢?
此時,企業情急之中脫口而出的“救救急,租借都行”啟發了我。
“干脆咱們就借鑒銀行貼息借貸的模式,籌措口罩、測溫槍、消毒液等防疫‘糧草’,探索建立‘戰時’防疫銀行,讓防疫物資接力流動起來!”一個“突發”構想,在集體可行性論證研討下,付諸實踐。
戰疫時期的復工復產,是一次與時間的賽跑。我們這支由8人組成的“黨員突擊隊”,充分發揮團隊作戰的精神,克服各種梗阻障礙,僅用30多小時,合作街道防疫物資流動“戰備庫”——防疫銀行,正式開門迎客。
防疫銀行的核心,是通過整合各方防疫物資保障“銀行”存量,以“三項證明借物資、七天時間還物資”為運行方式,企業缺、街道借,企業渡過難關再把物資還回來,更多企業就能在“借與還”的循環模式下受益。同時,旺旺食品(成都)工廠、四川博力集團等十余家企業,聽說這個“銀行”后,主動捐贈防疫物資,充實我們的“戰時儲備”,更多的物資,在企業之間盤活了、流動了。
剛剛過去的三月,是復工復產密集的月份。51天里,咱們這本防疫銀行“流水賬”,已與轄區40多家企業發生了“往來賬”。
這個銀行,在疫情防控“最吃緊”時誕生,在穩產滿產“最如荼”時堅守,站好了解企業燃眉之急的前哨崗。而我,一名在基層一線工作37年的“老兵”,在這個“臨時行長”的崗位上,能讓企業在開動生產線之時,為企業的焦慮“托底”,也算是盡我所能守好26.76平方公里轄區,服務好群眾、服務好企業。
一些人問我,在這場戰疫之中,“戰時”誕生的這家“不尋常”銀行,運行的數十天里,“有借有還”的“往來賬”如何?
我可以負責任地交底:儲備庫里的物資一直沒出現過“斷糧”,沒有一筆“壞死賬”!
以七天為一個租借周期,企業都主動遵循“卡表”,按時保量歸還。如今,這套良性運轉的“銀行”應急體系,已服務了超過60家企業。截止目前,防疫銀行共為企業租借幫購物資口罩5萬多只,消殺藥品5噸多,手套3千多個,測溫槍100多只。
眼下,隨著企業復工復產步入正軌,轄區6所高校近11萬名學生也即將重返校園。此時,防疫銀行也將肩負起新的“使命”——為轄區學校開學做好防疫物資準備,當好防疫物資儲備的那道“緩沖帶”。
當好戰疫“答題人”,解題總比難題多。面對突如其來的難題和困局,我們不能緩一緩、等一等,而必須結合實際、創新思路,不等不靠、迎難而上,才能因地制宜找到“答題”的辦法,真正做到眼里有活、心中有數、沉著應戰。(作者:陳長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區合作街道黨工委書記)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