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發現:
·公眾認為疫情帶來的沖擊是短期的,但還未達成廣泛共識。高學歷群體對疫情的影響判斷更加謹慎。公眾更傾向于認為我國經濟會在3個月以內恢復正常活力。
·當前,應對疫情出臺的政策已經開始釋放作用,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受益更明顯,小微企業和外資企業還有較大的政策惠及空間。
·有效抑制疫情、衛生用品供給、生活必需品保障是當前亟需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
·第三產業發展、小微企業生存和企業招工復工問題是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面臨的三個主要困難。
·公眾認為,產業方面“鼓勵新經濟形態發展”“支持實體經濟建設”,消費方面“線上線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捆綁消費”“對特定領域、行業進行消費補貼”是保持經濟增長的關鍵。
·超一半的公眾認為信息技術產業、大健康產業、線上教育產業等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近八成公眾對2020年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有信心,國有企業和大中型企業員工的信心水平最高。
·公眾普遍認同應加強對新形勢下經濟領域、治理領域、國際形勢出現的問題和趨勢作出防范和預判。
·公眾認為新形勢下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官員執政水平、持續為中小企業減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化危為機”的三個關鍵。
調查情況:
調查時間:2020年2月11日—2月12日
調查方法:通過人民論壇網微信公眾號、人民智庫微信公眾號、《國家治理》周刊微信公眾號發放電子問卷
樣本情況:
共回收有效問卷6391份。從性別看,男性占56.46%,女性占43.54%;從年齡看,以中青年為主,21—30歲占43.18%,31—40歲占37.46%,20歲以下和40歲以上的分別近10%;從日常居住地看,覆蓋直轄市(19.09%)、省會城市(28.94%)、地級市(25.75%)、縣級市(17.10%)、鄉鎮村(8.68%)、港澳臺及海外(0.44%);從工作單位看,覆蓋機關事業單位(14.33%)、國有企業(21.35%)、民營企業(31.18%)、外資企業(6.78%)、個體經營(10.99%)及其他單位(15.36%);從企業規模看,以中型企業為主(48.88%),小型企業(28.00%)和微型企業(8.06%)次之,大型企業占15.06%。
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一方面,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聚集加速疫情擴散,全國上下采取了居家隔離、延長春節假期等防控措施。另一方面,隔離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一些企業生存發展帶來較大壓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月12日召開會議強調:“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和諧穩定,努力實現黨中央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將有多大?新形勢下對于恢復并保持經濟增長活力,公眾的信心如何?應對困難挑戰、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抓住哪些重點?圍繞這些問題,人民智庫于2020年2月11日—12日以向受訪者發放網絡問卷的形式展開了關于“新形勢下保持經濟增長活力,需要抓住哪些重點?”的問卷調查,現將調查主要結果呈現。
56.96%的公眾認為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是短期的、暫時的,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對疫情的影響認識越持謹慎的態度
從當前形勢看,疫情對我國居民的交通出行、學習工作、娛樂消費等日常生活造成了較大不便。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一些企業面臨“倒春寒”,生產經營面臨不少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堅定信心,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疫情的沖擊只是短期的,不要被問題和困難嚇倒。”公眾如何看待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調查顯示,56.96%的公眾認為疫情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是“短期的、暫時的”;同時,有32.67%的公眾認為疫情的影響“短期、長期都有”;還有10.37%的公眾認為這次疫情的影響是“長期的、深遠的”。
從經濟增長恢復正常活力的時間判斷上看,超六成的受訪者認為3個月內恢復正常(21.23%的人認為“1個月”,42.97%的人認為“3個月”);同時有約四分之一(25.21%)的人認為需要“半年時間”恢復正常;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認為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使經濟增長恢復正常活力(6.57%的人認為需要“1年”,4.02%的人認為需要“1年以上”)。
此外,不同文化水平受訪者對疫情的影響時長持不同態度,文化水平越高的受訪者越持有謹慎的態度。大專學歷以下的公眾更傾向于認為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這部分群體超七成的人對疫情影響時間的判斷傾向于“1個月到3個月”。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本科、研究生學歷的受訪者對疫情短期影響的判斷比例走低,對疫情長短期影響都有的比例增加,這部分群體中七成左右的人認為疫情的影響在“3個月到半年”,其中,研究生學歷的受訪者中有18.90%的人認為疫情影響會持續“1年甚至更長時間”。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一些行業企業和大眾消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調查顯示,小微企業和外資企業員工對于疫情的影響更為擔憂。17.80%在外資企業工作的受訪者傾向于認為疫情的影響是“長期的、深遠的”,這一比例高于平均水平七個百分點。同時,所在企業規模越小對疫情的時間影響判斷越長,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受訪員工對疫情“長期的、深遠的”的影響判斷分別為7.80%、12.40%、13.60%、14.40%。
應對疫情出臺的政策已經開始釋放作用,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受益更明顯,小微企業和外資企業還有較大的政策惠及空間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目前國家多個部委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支持企業共同“戰疫”,幫助企業排難紓困,做好復工準備。調查顯示,總體而言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效果,有42.61%的受訪者認為國家當前政策釋放的“作用明顯”,42.33%的人認為“有一定作用”,只有10.87%的人認為“還未釋放”。進一步分析顯示,國家政策對大型企業(53.40%)和國有企業(53.30%)的作用明顯,微型企業(37.60%)和外資企業(36.70%)感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對較小。
從當前看,有效防控疫情、辦公場所提供口罩等衛生用品、保障生活必需品是三個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對于當前面臨的問題,調查顯示,公眾普遍認為“有效抑制疫情發展”(59.50%)是當前所有問題的重中之重。隨著各地陸續開始返城復工,人員流動性增加的客觀現象與抗擊疫情的隔離要求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矛盾。56.70%的受訪者認為如何解決“辦公場所口罩、消毒劑等衛生用品供應”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調查中,“口罩不夠用”“口罩缺貨”是公眾反應較多的問題。進一步分析顯示,個體經營者(61.00%)、微型企業(59.40%)和鄉鎮村(61.70%)面臨的口罩問題更為急迫。
同時,有半數以上的受訪者認為“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54.40%)和“抑制物價上漲”(51.10%)是當前要解決的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020年2月3日召開的會議中指出,“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努力保持生產生活平穩有序。要確保蔬菜、肉蛋奶、糧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調查顯示,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對這一問題更為關注(57.20%)。同時,年齡越大的受訪者對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物價問題越敏感,5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超六成關注這一問題。
此外,中央要求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加大企業復產用工保障力度,用好用足援企穩崗政策。48.60%的受訪者認為需要“盡快復工復產”,城市居民比縣鄉鎮村的居民對這一要求更為突出,機關事業單位(53.70%)和個體經營者(49.10%)對復工復產的期待更為迫切。但恢復生產同樣面臨著“企業流動資金不足”(41.20%)和“生產原材料短缺”(36.70%)等現實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外資企業的受訪者對這兩個問題的關注度最高,分別為43.90%和42.70%。
公眾對就業問題(37.70%)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擔心,其中,民營企業人員(39.60%)更為擔心。“失業率上升,社會消費能力下降”(57.5%)和“2020年應屆生就業形勢嚴峻”(41.30%)有可能成為影響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決“隔離期間員工工資問題”是企業普遍關心的問題(42.40%),其中民營企業(44.40%)和國有企業(44.30%)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最高,而機關事業單位(38.80%)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相對較低。雖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于2020年1月24日就發布了《關于妥善處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系問題的通知》,規定企業應當支付職工在此期間的工作報酬。但是,對于企業而言同樣面臨線上辦公效率低下(34.70%)、流動資金不足(41.20%)等現實問題。
從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看,第三產業發展、小微企業生存和企業招工復工問題是面臨的三個主要困難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不少行業和企業帶來影響,給我們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帶來挑戰。而春節消費本是第一季度拉動第三產業的黃金期,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公眾居家隔離,餐館、電影院、圖書館等公共場所閉館,甚至一些城市的商場關門停市。有專家表示,短期內,疫情對消費的沖擊最大,尤其是對服務業的消費。調查顯示,“餐飲、文體旅游、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損失較大”(80.40%)。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浙江大學社會學系的研究團隊與澎湃研究所邀請全國的企業家開展的企業開工力調查顯示,民營和個體經濟面對疫情壓力感最大。本次調查顯示,“中小微企業面臨資金流斷裂、融資難、用工難等生存壓力”(78.40%)。當前,為抗擊疫情還存在各地各自為政的做法,70.10%的受訪者認為企業“復工難、招工難,實體經濟遭遇沖擊”。
此外,“中美貿易戰長期性、反復性拉鋸,進出口貿易受限”(47.90%)也是公眾較為擔心的問題,外資企業(54.30%)對這一問題尤為關注。46.30% 的受訪者擔心“疫情導致市場悲觀情緒”,國家公職人員對這一問題更為擔憂(53.10%)。還有33.80%的受訪者認為“疫情壓力下沉,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面臨挑戰”,這一問題對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帶來的壓力最大(37.40%)。
保持經濟增長活力要供需兩側共同發力,在產業方面,要“鼓勵新經濟形態發展”“支持實體經濟建設”,也要支持“線上線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捆綁消費”
在產業方面,首先“鼓勵新經濟形態發展”(65.23%)是保持經濟增長活力最重要的手段。每一次風險挑戰的背后都是產業調整的重要機遇,2003年“非典”時期,以實體店銷售為主的京東、攜程開辟了線上銷售的新市場,從此我國走上了電子商務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在當前時刻,許多傳統行業停工停產,但在線教育、在線辦公這樣的新經濟形態卻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其次,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疫情使得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更多挑戰,在這樣一個危急關口,“支持實體經濟建設”(64.98%)不僅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更是平衡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調整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的重要手段。第三,“加大公共領域投資”(57.04%)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此次疫情中反映出的醫療衛生用品短缺問題表明公共領域投資還有很大缺口,受疫情影響,社會投資風險偏好降低,公共領域投資將彌補社會投資的短缺,同時補齊公共領域建設的短板。第四,疫情影響下,城市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而農村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陣地“釋放農村經濟活力”(56.73%)可為整體經濟發展添磚加瓦。最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歸根到底還是要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以此為契機“鼓勵高附加值產業建設”(56.02%),不僅能提高生產效率,解一時之困,更有利于經濟的高質量轉型發展。
在消費方面,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當前一段時間更要發揮重要促進作用。2020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擴大實物商品消費,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調查顯示,公眾認為應該通過“線上線下、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捆綁消費”(69.57%)來促進消費。疫情期間許多實體店提供線上預售服務來避免人流集聚獲得了群眾的點贊。在疫情結束后,應當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如餐飲住宿、交通運輸業、旅游業、文化傳媒產業等施以相應的促進政策。一方面是“對特定領域、行業進行消費補貼”(62.33%),如消費券、消費節等活動,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假期經濟補償式發展”(61.02%),使公眾有時間釋放疫情期間受到抑制的文旅消費需求。同時,通過“產品更新換代引導消費升級”(55.68%)是促進產品消費、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長期性舉措。此外,“鼓勵消費扶貧”(51.40%)既能夠促進消費,又能夠助力扶貧攻堅。
創新是保持經濟增長活力的核心動力,公眾認為新形勢下要“提高核心領域、關鍵領域的科研及成果轉化能力”(86.61%)
在科技創新方面,超八成受訪者認為要“提高核心領域、關鍵領域的科研及成果轉化能力”(86.61%)。面對疫情群眾翹首期盼特效藥、疫苗的研制,正如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期間對國產芯片的期待,特殊事件一再提醒著科研及其成果轉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性作用。超七成受訪者認為要“普及數字信息產業在各行各業的應用”(75.00%)。疫情期間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站上了風口,社區智慧服務平臺也為網格化治理監控疫情提供了便利,數字信息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夠創造經濟增長點,更推動著社會發展。六成以上受訪者認為要“創新生產管理,提高智能化、信息化在傳統產業的應用水平”(62.11%)。隨著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超五成受訪者認為要“加快制造業‘機器換人’,鼓勵工業機器人替代傳統人工勞動力”(56.34%)。疫情期間為避免人員集聚,勞動密集型產業難以復產復工,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不僅在當前突發事件背景下,更將在人口紅利消失后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機器換人”是產業轉型的必然要求,當前已經有企業探索用工業機器人代替傳統的人工勞動力。
在人才方面,要依靠人才渡過難關,依靠人才來保持經濟增長活力。調查顯示,“為人才干事創業提供包容的環境”(62.46%)是公眾最強烈的呼聲。人才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要想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作用,就要創造人才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二是保持經濟增長活力還需要“提高技能型人才比例”(61.94%),經濟高質量發展、制造業轉型升級都離不開技能型人才的支撐。三是“激發核心人才的帶動力”(60.14%),我國有許多世界頂級的專家人才,如鐘南山、袁隆平等,但科研的進步不能僅靠個人孤軍奮戰,要發揮核心人才的帶動力,從一個人成為一代人再成為每代人。此外,人成長為人才離不開教育,“加強專業人才培訓”(58.29%)對于創造人才至關重要。最后,保持經濟增長活力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吸引創新人才回流”(57.17%)帶回的不僅是人才,更是新的發展思維的碰撞。
信息技術產業、大健康產業、線上教育產業等新業態和新模式成為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當前,新經濟形態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這一關鍵時期,我們看到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線上教學等新業態和新模式為化解疫情沖擊提供了緩沖空間。有專家指出,當前“面對面”的風險條件下,生鮮電商、社區便利店等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泛娛樂領域機會增加,網絡辦公、網絡電影、網絡游戲等產業的消費需求增加和商業模式改變,都在帶動本行業發展的同時助力了整體經濟的回升。作為基礎支撐的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將成為疫情結束后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調查結果顯示,超五成受訪者認為信息技術產業(64.20%)、大健康產業(58.64%)、線上教育產業(58.42%)將成為新形勢下支撐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此外,金融保險行業(49.76%)、人工智能行業(48.38%)、數字經濟(43.05%)等新產業新業態也備受期待。
近八成公眾對2020年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有信心,國有企業和大中型企業員工的信心水平最高,學歷高的受訪者信心稍顯不足
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和影響關鍵在于信心。雖然202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受到疫情的沖擊,但是黨中央仍然提出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的任務。綜合分析形勢,黨中央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都要完成,不能有緩一緩、等一等的思想。新形勢下關于2020年我國經濟實現預期增長的信心,有52.4%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有信心”,27.46%表示“比較有信心”,12.66%表示“一般”,信心不足的不足一成。
進一步分析顯示,國有企業(61.60%)、大型企業(56.70%)、中型企業(61.00%)工作人員“非常有信心”水平較高,外資企業(45.30%)、微型企業(43.60%)“非常有信心”的比例較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受訪者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信心水平呈現下降趨勢。這一趨勢與不同學歷水平受訪者對于疫情對經濟的時間影響判斷一致。
超七成受訪者期待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科學評估疫情影響,及時出臺扶持政策
“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部分地方出現了口罩等防護用品制假售假,哄抬防護用品及制作原材料、糧油肉蛋奶等基本民生商品價格的問題。本次調查結果顯示,74.31%的受訪者認為應當防范囤積居奇、投機倒把、哄抬物價、詐騙售假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對此,“兩高兩部”制定實施的《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對此類行為從重從快嚴打。
還有一些地方出現了繁復的填表、空洞的動員、作秀式迎檢等形式主義現象,這些現象不僅對疫情防控徒勞無益,還將沖減原本緊張的防控力量,使得基層工作者“勞力”又“勞心”。公眾認為,在治理領域要警惕借用防控之名“濫用職權、弄虛作假、玩忽職守”(67.22%),以及在基層治理中出現“四風”問題(64.34%)。
在國際形勢上,超六成受訪者認為要警惕“網絡極端思潮、國際反華勢力擾亂國內輿論場”(64.71%),防范“國際輿論唱衰中國經濟,影響國際資本對國內投資”(63.46%)。此外,有部分受訪者表示,要注重信息公開、輿論監督;注重加強各部門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堅決貫徹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導向。
新形勢下提高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官員執政水平、持續為中小企業減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保持經濟“化危為機”的三個關鍵
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對于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我國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公眾普遍期待未來“增強各級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協調運行能力、災害及應急管控能力,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75.80%),“進一步強化信息公開透明力度,加強輿論監督”(67.96%),并指出在特殊時期應加強對自媒體的監管,強化輿論引導,凝聚人心共識。同時“培育居民衛生習慣,加強城鄉公共衛生系統建設”(43.85%)、“進一步改革醫療體制,加強應急醫療體系建設”(20.30%)。
超七成受訪者認為要“科學評估疫情對經濟的短中長期影響,及時出臺扶持政策對沖疫情影響”(72.64%)。近七成受訪者認可當前為中小企業減負的各項政策,并認為應當繼續鼓勵“持續為中小企業減負,對特殊企業出臺針對性扶持政策”(69.41%);65.07%的受訪者認為應當“增強金融支持力度,加大企業復工復產保障力度”;50.38%的受訪者建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釋放新興消費潛力”。
有專家認為,疫情對中小企業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中小企業損失是巨大的,當前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中小企業活下去,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分期分批、分區域的有序復工復產,并有效解決企業復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加快運轉;對中小企業綜合施策,多管齊下,切實給企業減負。
化危為機,保持經濟增長活力,還要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注重“發展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69.66%),“發展5G技術、區塊鏈技術,搭建現代供應鏈、發展數字經濟”(64.13%),“推動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鼓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贏得國際市場競爭主動權”(53.42%)。春節期間,居家群眾蟄伏了大量的消費潛力,在數據時代有序釋放這些潛在消費潛力,必將形成新的產業牽引力。疫情期間,有些企業發展受困,而有些企業早期積極轉型反而迎來生機。作為消費大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回旋余地廣闊,迫切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化危為機。
【執筆:人民智庫高級研究員 石晶,人民智庫研究員 王虹、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