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來的嚴峻疫情對中國社會提出了重大挑戰,也給教育出了很多考題,更加真切地考驗著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很多熱門話題、熱點詞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它們之于教育的啟示是值得我們深刻思考的內容,透過這些熱點詞,我們在當前及今后的教育困惑中尋找到了一些答案。
一、追尋“逆行者”的光芒
疫情讓“逆行者”這個詞再度成為熱點,面對危險人的本能是逃離,而“逆行者”逆私行公、舍小為大,越是危險越沖向前,這些逆行在疫情一線的平凡人,給了我們一束光,它指引著我們怎樣引導學生認識他人、認識社會、認識生命,致敬“逆行者”,學習“逆行者”,勇做“逆行者”。
(一)逆行一線的家國情懷
在這場抗擊疫情的浪潮里,有人勤于擺渡,有人甘于編舟。疫情面前每個人有自己的戰場,醫療、科研、部隊、工業、農業、公安、教育、交通、民生……各行各業都有最美的“逆行者”,聚力同心、守望相助,各自舉起一把火,照亮希望的前方,這就是每一個平凡人的家國情懷。教孩子們熱愛祖國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它不是一句口號、一個標簽,這些沖在國家危難面前的“逆行者”就給孩子們上了最好的一課,抗擊疫情的過程,是將愛國、責任、道德等抽象概念變得具體的過程,我們要借此引導學生在現實中體會、學習、厚植家國情懷,讓他們懂得每個人永遠都是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使家國情懷成為他們成長成才的壓艙石,為人生把正航向。
(二)胸懷世界的責任擔當
當這場疫情成為了全球公共衛生事件,沒有人能置身事外,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全球必須命運與共。中國及時采取科學精準有力的措施,舉國上下全面抗疫情,科研人員努力為抗擊病毒做科研攻關,同時加強與國際社會信息共享和科技合作,中國不僅是在保護本國人民,更是為世界人民出戰的“逆行者”,這體現了一個大國的擔當。面對疫情孩子們不是局外人,現在不是,未來更不是。我們要引導學生懂得什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什么是更高層面的“責任擔當”,這也是今后的教育中,我們需要持續關注與著力之處。培養學生的國際胸懷、全球意識,強化時代感與責任感,增強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的核心素養,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
(三)關愛生命的敬畏之心
疫情是生命教育的第一現場,“逆行者”們用生命守護生命,用生命創造奇跡,用大愛詮釋生命,這就是生命教育的鮮活契機。通過疫情特殊期的生命教育,不僅要教學生珍視、熱愛生命,更要啟發他們不斷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不僅要讓學生關愛自身生命,更要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生命;不僅要引導學生熱愛人類生命,更要讓生命的其它物種與人類和諧共處。要將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注入到孩子的認知基因里去,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深刻理解生命、生活、生態的內在聯系,從而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與社會相處、與世界相處。
二、透過“暫停鍵”的反思
病毒肆虐的形勢讓整個社會生活猶如按下了“暫停鍵”,全國范圍的停工、停業、停學,十幾億人居家不出,冷清暗淡的春節,讓很多人感到焦躁、彷徨、不安。對于家長們來說,疫情的發展打亂了家庭生活原本的節奏,延時開學的消息更讓他們煩惱焦慮、困惑失措。暫停,并不是一件壞事,而是方向的重新校準,力量的再次積蓄,讓每一個人在“空白時間”與“深度思考”中重新改善我們的教育生態。
(一)進行自我革新
于教師而言,這次“暫停”是停下以往匆忙的常態教學的腳步,來冷靜思索如何正確應對突發事件下以及未來的教育。首先,疫情是一場大考,老師們能否從容應對、正確施教,取決于平時對新理念、新方法的接受與積累,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做信息時代的能手,這次疫情就是一次考驗與自我革新的契機。其次,疫情期間家校共育上暴露的問題是教師需要靜心思索的另一個重點,什么是真正的溝通、有效的指導、智慧的合作,如何在特殊時期建立高效的“雙向指導”家校共育模式,從而正確地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再次,教師作為疫情中居家禁足的普通一員,要通過自身如何安全、充實、積極地過好居家學習及生活,來給予學生正確實用的示范、引導,促進孩子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成長,此外要在這段暫停期內思考如何做好開學后學生的心理、生活、學業上的順利銜接。
(二)重拾親子時光
于家長而言,趁居家避疫時間,重拾親子時光,是“暫停鍵”為幸福留下的空間。工作忙碌少陪伴、對孩子要求過高、不當的教育方式等,是平日里親子關系疏離的幾大原因。全民居家隔離的“閉關”期也是考驗每位家長耐性、韌性、適應性、調節性的時候。突然增多的共處時間不可多得,家長們要充分利用起來,讓這段親子時光變得有情、有序、有用。2020年的這個寒假必將成為家長與孩子一段獨特的經歷,家長們不妨好好審視家庭教育方式,用心聆聽孩子的內心,認真沉淀自己的教育理念,做一個溫暖而堅定的陪伴者。學校和網絡上提供了大量的指導,如親子閱讀、親子藝術、親子運動、親子游戲等等,讓家長對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這期間也可能滋生和放大一些親子沖突,這恰恰是提醒家長要更多地關注與反思平日里無暇在意的問題,讓這段“暫停”時光成為增進了解、修復關系、促進溝通的最佳時機。
(三)收獲自主成長
于學生而言,在以往的寒暑假,他們在家長眼中常常是一個電力不足的手機,家長們會安排大量的學習任務為孩子“充電”,希望他們時刻有“滿格電量”的狀態。拼趕加壓、密集輸入,對孩子的成長真地有效嗎?其實孩子們更需要的是休息、放松、陪伴,這樣他們才有時間去體會感悟真正的生活,去觀察思考現實的社會,而不是在奔忙于學習的路上漸漸失去了敏銳、情懷、思索。疫情按下的“暫停鍵”,讓孩子們能減減壓力、換個視角,與大人們一起關注、正視、思考當前社會發生的事情,學會敏銳地洞察、從容地應對、智慧地學習。家長要認識到,這樣的“暫停”不會讓學生因為少背幾個單詞、少做幾道題目而失去什么,而是在學校、家庭的積極引導下,提升對學習意義的認知,實現潛移默化的成長。
三、正視“停課不停學”的含義
面對嚴峻復雜的疫情形勢,教育部給出了“停課不停學”的指示,由此產生的各類線上課程,各色不當解讀,各種不適反應,讓“停課不停學”成為了熱議詞,引發了公眾的大討論。真正的“停課不停學”,既不是暫時緩解家長焦慮心理的權宜之計,也不是將課堂教學向網絡課程作簡單的轉換復制。真正實現“停課不停學”實質上就是教育的一體化,從校內與校外、線上與線下、課堂與社會、學校與家庭等多個層面加強協同育人。
(一)用好線上資源
對于網絡上繁多的學習資源,家長們既不要抵觸,也不能盲從。智慧教育時代的到來是一種發展趨勢,只要有正確的思考認知,有學校的科學指導,線上學習是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孩子成長的。我校對于學生延時開學期間的線上學習給出了特色的方案,除了發布市級、區級空中課堂學習內容以外,我們還積極發揮學校文化的引領作用,建構了特色化的“彩虹課堂小超市”,以“五育并舉”為原則,涵蓋了德育課程、藝術課程、閱讀課程、“小課題”研究課程、傳統文化課程、體育課程,從以往四校區所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遴選精華,如我們的特色大隊會、國旗下展示、班級合唱節、讀書活動、“小課題”研究展示、冬奧大講堂、學生詩詞大會,帶著孩子們回顧校園學習生活,溫故而知新。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式、菜單式、自選式課程活動,學生像逛超市似地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課程進行觀看學習,內容、時長均自主決定,這樣的方式既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也能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減少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強化協同共育
突發的疫情阻斷了開學的進程,學校與家庭協同育人共同體的構建顯得更為迫切,讓家長回歸“人生第一老師”的角色更是引發了大家的深思。一方面學校及教師要給家長高質量的家庭教育指導建議,正確認識“停課不停學”的含義,消除家長的困惑和焦慮,通過學校和家長的合力,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鍛煉、自主勞動、自主探究,實現更有價值的自主成長,讓學生的生活有規律、學習有收獲、素養有提升。另一方面家長要在這次疫情中深度思考自身在孩子成長發展中所承擔的角色,當好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老師,在當前和今后要更有智慧、更有質量地與學校進行協同共育,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理解、配合、支持學校的工作,促進孩子的自學、自立、自律。
(三)上好“人生大課”
社會是最好的課堂,學校、家長都不能用“課不能落下”的局限思維去填滿疫情這個特殊時期,不要在課本教材和學業成績上去搶跑,而要善用這個教育時機,讓學生上一堂以前課表中沒有的“人生大課”。我們應當用現實的教育內容去驅動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從書本走出來看看真實的社會,讓這一代人在危機現實中學習、反思、銘記、成長。真正的“不停學”,應該是跟著國家、社會的脈搏一起跳動,思考保持同步,情感保持共鳴。每天更新的新聞,熱議的話題,感人的故事,都是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最好活教材,其中承載的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等是這個非常時期最有價值的教育。我校的班主任與美術教師就利用疫情的契機,對學生進行了有意義的聯合指導,帶領孩子們在家創作了很多動人的童謠、小詩、繪畫作品,用純凈的童心與稚嫩的筆觸,展現了他們關于保護自然、敬畏生命、擔當奉獻、血脈同根、愛與感恩的思考與感悟,使師生、家長深受感染,這就是一種生動的教育,一堂課表中學不到的終身受益的課程。
疫情蔓延不隔離教育的溫度,延時開學不阻斷成長的腳步,教育的初心與使命在“暫停”的時光里,被擦得更加明亮。我們相信,經歷這場風雨洗禮,孩子們一定能在春風中新枝搖曳、茁壯成長!
(作者為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校長)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