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津8月28日電(楊雨奇)隨著開學季的到來,兒童及青少年的出行安全成了社會關注的話題。針對兒童出行安全問題,一場“兒童乘車安全媒體研討會”于8月27日在天津召開。
這場研討會是由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主辦,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中國家庭報社、中國交通頻道共同承辦。研討會上,世衛組織、中國疾控中心等多個機構專家、學者及醫療工作者介紹了全球兒童道路交通安全現狀,并強調了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必要性。
道路交通成5~29歲人群首位死因
如今,“馬路殺手”不再是一句簡單的玩笑話。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道路安全媒體簡報:基本事實》(下稱《簡報》)及《2018全球道路安全現狀報告》(下稱《報告》),結果顯示,道路交通傷害已成為全球第8大死因,全球每年約有 135 萬人死于道路交通傷害。這意味著,“每24秒就有一人在道路上失去生命。”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少年兒童出行的安全問題也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然而,這份《報告》指出,對5~29歲兒童及青少年群體來說,道路交通傷害已成為該年齡段的首位死因。而在中國,道路交通傷害更是1-14歲未成年人的第二大死因。另據2015年的統計,全球每年有18.63萬兒童死于道路交通傷害,其中超過1/3死于乘車過程中。
馬路上為何意外不斷?《報告》中提到,影響道路交通安全的五個主要風險因素包括酒駕、超速和不使用摩托車頭盔、安全帶和兒童安全座椅。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對兒童發生交通意外后的送醫情況有著直觀感受。她指出,兒童在道路交通中發生意外后,大腦往往會遭受重創。
王荃通過對其所在急診科里,126例兒童創傷性顱腦損傷的案例觀察后發現,道路交通傷害導致兒童發生腦損傷的占比達到了42.9%,而發達國家道路交通傷害僅為11.7%。王荃表示,道路交通對孩子的傷害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此外,世衛組織也在《簡報》中強調,若不采取措施,預計到 2030 年,道路交通傷害將成為人們第七大死因。
安全帶、安全氣囊難保兒童乘車安全
專家呼吁為兒童安全座椅立法
行駛中的車輛突發意外,對車內乘客的危害究竟有多大?27日下午,中新網記者在中國新車評價規程 (C-NCAP)碰撞實驗中,見證了一起“車禍事故”。
20秒倒計時后,一輛汽車上坐著4名假人,以時速50公里/小時沖向一堵墻。撞擊瞬間,車頭發生嚴重凹陷,車尾也被太高,懸空后接著砸向地面。實驗結束后,車內后排一個兒童假人,因坐在兒童安全座椅上,外表尚保存完整。
“以這個時速,若車內有一名10公斤的孩子,那么在遭受撞擊時,其身體會因慣性瞬間增至300公斤以上。”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檢測認證試驗部碰撞試驗研究部實車碰撞室主任張向磊解釋,發生撞擊時,由于物理慣性會產生數倍于孩子體重的沖擊力將孩子帶著往前沖,家長不僅無法保證孩子的安全,甚至可能擠壓孩子使其成為“人肉氣囊。”
同時,張向磊表示,安全帶和安全氣囊也同樣無法對孩子起到保護作用:“安全帶是依照成年人的體型設計,對兒童來說,一旦發生意外,恐會發生安全帶勒緊孩子脖子的情況。”
對此,張向磊建議,孩子應該坐在與其身高體重相匹配的安全座椅內,才能有效減少交通意外造成的傷害。對此,一項國際研究數據也表明,若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可降低兒童71%的致命傷害和67%的嚴重傷害。
然而,從政策層面來看,全國推廣兒童安全座椅的相關法律法規仍有待完善。
一份由兒童安全乘車工作推進辦公室發布的《兒童安全乘車手冊》資料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在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上,目前中國僅有上海、深圳等十余地區出臺了地方性法規,要求兒童出行配備安全座椅。而從全國來看,目前尚無強制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法律法規。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研究員耳玉亮分析指出,從上海、深圳兩地出臺相關規定后,對比立法前后數據發現,滬深兩地兒童安全座椅普及率明顯提高。耳玉亮指出,在推廣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問題上,政府可通過立法和宣傳,進一步提升民眾道路安全意識,尤其為兒童安全出行提供制度保障。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