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工作我們分三步走,我會和大家一起攻堅克難,苦戰六百天,不讓一個村民因貧困掉隊,向組織和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這是四川省宜賓市珙縣下羅鎮秧田村黨支部書記楊申勇當初在全村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動員會上立下的“軍令狀”。
第一步:摸清“家底”,掌握實情“富書袋”
秧田村被確定為貧困村后,楊申勇以本土人士的角度第一時間走家串戶開展貧困群眾摸底調查。在楊申勇心里裝著“一本帳”,貧困群眾的生產發展、家庭現狀、經濟收入、文化程度、健康狀況、致貧原因等方面情況如數家珍。為了記下脫貧攻堅的點點滴滴,他把自家的相機隨時帶在身上,走遍了秧田村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以照片的生動形式實時記錄每戶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楊申勇通過入戶、入社和入專合社的“三入”形式,積極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重點強化產業發展意識;將產業發展規劃100畝水產養殖、100畝綠色蔬菜、100畝經果林簡化為“三個一百”規劃,并制作具體細化、朗朗上口的小冊子,發放到每一戶農戶手中,把村級發展理念連通百姓生活,成為村民的熱門話題。
第二步:摸清市場,抓實產業“富口袋”
楊申勇在秧田村黨支部會議上提出“兩個一”,即“一帶、一爭”,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一帶”是指黨員要作為產業帶頭示范戶,探索適應市場需求、適合村民意愿的產業和模式,讓村民“眼紅”產業帶來的增收,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一爭”是全村整合力量集體爭取,村干部利用聯系各方的優勢,幫助村民爭取上級政策、資金和項目。村民利用緊靠市場的優勢,以脫貧攻堅為契機,找到能在市場中站得住腳的發家產業。
針對一些村民由于視野不開闊,在不清楚市場的情況下,盲目跟風發展產業,容易造成產業過剩的問題,楊申勇不搞大水漫灌、一刀切,而以市場引導“滴灌”發展適銷對路的優勢產業。他通過翻閱研究資料、多方了解市場信息,發現一種名為臺灣泥鰍的水產品營養價值豐富,經濟效益高,養殖市場前景廣,若村民學會技術自己養殖,每畝收入可超1萬元。為此,他特地找到本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電話,反復和他們談發展思路、談優惠政策、談產業前景,希望他們抓住機遇回鄉創業。為了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顧慮,楊申勇鄭重承諾:自掏腰包入股投資,虧了他算八成,賺了他算三成,并向大伙兒保證產品銷路。
第三步:脫貧扶智,運用科技“富腦袋”
故鄉,是每位他鄉異子魂牽夢縈的地方。秧田村學習交流微信群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一組組隨手拍的家鄉照片,讓在外務工的游子看見蝶變的村莊;一個個結對幫扶的活動,讓外出務工經商的人們感受到跨越山水的家鄉溫情。
秧田村一社村民楊云波在楊申勇的勸說下第一個返鄉投資40余萬元,從外地引進臺灣泥鰍種苗,在秧田村流轉土地30畝建起了珙縣最大的臺灣泥鰍養殖基地。如今,在泥鰍養殖道路上已經風生水起的楊云波逢人就說。“以前在家養雞喂豬,收入不高,所以外出打工賺錢,自從回鄉在楊書記指導下引進臺灣泥鰍后,我不僅學到了先進的養殖技術,經濟收入還比打工時強了好幾倍。”
為了避免秧田村出現小馬拉不動大車的尷尬局面,楊申勇提出抱團取暖、培育脫貧“造血功能”,積極與相鄰村及幫扶單位縣信訪局聯系,目前已和五星村、梧桐村和幫扶單位形成脫貧攻堅團體,整合地理及產業優勢,共同協商就目前政策條件下,解決秧田村脫貧中遇到的飲水安全、產業發展、就業培訓和基層治理的有效途徑,讓問題找到精準專家,讓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村民實現可持續增收,實現了長遠斷窮根掘富源、“富口袋”與“富腦袋”“富一代”與“富世代”、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物質小康與精神小康的完美統一。(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