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新聞的生產、傳播方式以及人們對新聞的理解均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新聞價值判斷由此呈現出“四個轉向”:一是由虛轉實,增強了新聞的客觀性、接近性、趣味性;二是由點及面,獲得了全新的解題思路和更加深刻的洞見;三是由后轉前,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預見性;四是由傳者為主轉向傳受共商,豐富了新聞價值的判斷視角。
【關鍵詞】大數據 新聞價值 價值判斷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如今,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大數據及新的技術手段帶來的信息風暴席卷了整個社會,使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及理解世界的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哈佛大學教授加里·金指出:“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牛津大學教授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大數據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從這個維度看,大數據思維具有總體性、混雜性和相關性三個顯著特征。身處信息漩渦中心的新聞傳播行業,更是將大數據技術作為創新法寶加以運用,新聞生產方式、傳播方式以及人們對新聞的理解、對新聞價值的判斷由此發生了由虛轉實、由點及面、由后轉前、由傳者為主轉向傳受共商這四大結構性變化。
新聞價值判斷由虛轉實:增強了新聞的客觀性、接近性、趣味性
在傳統的新聞采編過程中,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主要依賴于專業記者的媒介素養——新聞直覺、新聞敏感度更深層次地來自于記者的知識、經驗和視野。面對紛繁復雜的事件,訓練有素的記者往往能從重要性、時效性、接近性、趣味性、顯著性等多個內置維度加以判斷。這種價值判斷以傳統新聞實踐所處的“小數據”時代為背景,與記者編輯等專業人士的直覺和經驗密切相關。然而在當前,社會中的信息和數據不可計數,是非、真偽和利益等因素多方交織,真相往往隱匿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僅憑采編人員的主觀判斷,很難發現新聞事件的真相和潛在價值。因此,傳統新聞價值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帶有采編人員的偏視、偏聽和偏見,主觀誤判難以避免。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能夠獲取、分析和處理規模龐大、格式復雜的數據,有時甚至可以處理與某個事件相關的所有信息與數據,新聞傳播者也能夠對龐雜的信息和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新聞價值判斷可以較大程度地依賴數據所顯示出的實際信息,主觀因素的影響被削弱。由此,新聞價值判斷由虛轉實,實現了從依靠自身判斷作決定到借助數據作決定的轉變。以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為例,當這家網站引入大數據技術后,其傳播的新聞不再單純地依賴記者的新聞敏感度,而是更多地取決于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深度研究,網站往往更易找到符合大眾口味的新聞,新聞的客觀性、接近性、趣味性都得到了大幅增強。
新聞價值判斷由點及面:獲得了全新的解題思路和更加深刻的洞見
在過去,新聞采編者通常要從紛繁復雜的新聞線索中選出有價值的素材。在選取的過程中,他們會先驗地認為這些人或事具有代表性,進而對其加以報道。可見,新聞價值的大小,基本取決于記者的經驗、眼光和判斷力。同時,受時間、人員精力、采編流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新聞報道難免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究其根本,當新聞傳播者在信息匱乏的境況下開展工作時,視野就有了局限性,容易陷入呈現片段真實與追求整體真實之間的矛盾境地。
搭上大數據的快車之后,新聞傳播者在價值判斷方面就獲得了全新的解題思路——他們的分析不再建立于部分樣本,而是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對海量信息和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研判,從而發現以前難以洞察的趨勢和規律,獲得比以往更加深刻的洞見,能夠更加充分地挖掘信息數據背后的新聞,實現價值判斷由點及面的轉變。與傳統新聞報道中以若干個點支撐起整個面的方式不同,這樣的新聞以大樣本量、數據挖掘和統計分析為基礎,新聞產品往往更令人信服,也更加接近真相。
不僅如此,利用大數據,新聞傳播者還可以找到以往容易忽略的個性化新聞點,重新發現常規新聞中未曾體現的邏輯和價值判斷。由此,信息的意義得以延伸,人們對新聞事實的認知得以深化,單篇新聞報道的內涵得以豐富。
新聞價值判斷由后轉前: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預見性
在傳統的新聞傳播活動中,面對多變的受眾群體、多樣的媒體形式、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以及從業者良莠不齊的媒介素質,一些媒體難以富有前瞻性地選擇報道對象,也難以對報道內容進行全景式呈現,其所秉持的新聞價值判斷標準實質上是一種“事后”的選擇標準;其所堅守的真實性原則,也只是在技術受限、視野受限、時間受限的局促環境下采用的一種新聞生產方式。而技術的進步則會促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判斷標準發生改變。互聯網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的涌現,使受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逐步提升。一件事情往往稍露端倪,網絡上就已經傳得沸沸揚揚,而此時傳統新聞媒體尚處于綜合多方消息、確定事件新聞價值的階段,等正式報道出來,新聞早已成為“舊聞”。這樣的發展形勢敦促新聞傳播者轉變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唯有如此,才能滿足受眾對新聞時效性的高要求。
在這一點上,大數據展現了其大作為。隨著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的出現,人們的人脈關系、想法、喜好等信息被逐步納入到信息庫中,從而構成了一個囊括各種信息的大數據庫,建立在相關關系分析法基礎上的預測是大數據的核心。面對大量涌現的信息,新聞傳播者能夠比以往更加迅速地捕捉社會中正在發生的變化,甚至可以更富預見性地應對突發事件。由此可見,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新聞傳播者提供了全新的視野和有效的預測途徑,使其看到了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聯系,掌握了以前難以發覺或者無法理解的社會現象,進而適時作出富有前瞻性的報道。
新聞價值判斷由傳者為主轉向傳受共商:豐富了新聞價值的判斷視角
在過去,受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限制,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的、線性的、不可選擇的,新聞傳播者往往居于傳受關系的中心位置,新聞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其自身功能的發揮以及傳播者的單方面判斷。傳媒業所堅持的重要性、顯著性等新聞價值判斷標準,都是傳播者從議題設置等主觀角度提出的;接近性、趣味性等標準,也都有賴于傳播者的個人判斷。受眾對什么樣的新聞內容感興趣、對新聞事件究竟秉持何種觀點,傳者往往并不了解。因此,新聞傳播者大多根據“想象”中的受眾興趣來進行新聞選擇。
而時至今日,只有掌握大數據才能更好地了解受眾的信息偏好。隨著社交網絡的普及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新聞傳播者可以更加精準地分析出受眾的閱讀習慣和信息偏好,找出更符合受眾口味的信息內容,并有針對性地調整報道角度、報道策略和寫作風格,為其推送新聞信息。在這個層面,新聞價值判斷不再單一地由傳者來決定,而是由傳者和受眾共同決定。
當前,大數據正在逐步深入到各行各業之中,新聞傳播工作者尤其應當借力大數據技術,高效利用信息,跳出固有的大眾傳播語境,重新審視互聯網時代的新聞傳播活動,真正認識和理解復雜、隱秘的社會現象,從而實現新聞價值理念的創新和重構。
(作者為淮海工學院黨委宣傳部講師)
【參考文獻】
①丁柏銓:《數據新聞:價值與局限》,《編輯之友》,2014年第7期。
②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聞價值:基于技術哲學的思考》,《青年記者》,2017年第4期。
③常政:《爆發:大數據時代的人類行為模式》,《中華讀書報》,2013年1月16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楊玲玲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