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貫古今,人類發展的歷史都伴隨著科技的不斷革新。石器的打造和使用,開啟了農業革命的曙光;青銅器、鐵器的發明和運用,創造了古代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蒸汽機、電力的創造和推廣,讓人類急速駛進工業文明的時代……方今之時,由互聯網技術引領的信息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人類已邁進人工智能時代。作為一所與時俱進、創新前行的學校,北京市育英中學堅守“讓每個生命綻放光彩”的育人理想,讓科技之光照亮每個生命,努力辦一所人文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智慧型品牌學校。
科學素養:助力學生素質提升
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說過:“科學本身就具有偉大的美。”自建校以來,我校以科技教育為載體,面向全體學生,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力求從小處入手,實現科技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共享科學之美。
多年來,我校非常注重培養科技教師隊伍,通過送科技教師參加教學比賽,組織科技教師“師徒結對”,在教學年會上讓科技教師展示風采,讓科技教師走出學校和外界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支持科技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使他們在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中找到定位點和提升點,在科技教育工作中很好地發揮了創造力。近年來,我校挖掘現有師資的潛力,開設了可供學生選擇的校本選修課程。如,蓋世雙老師的“校園DV攝影與影視后期制作”課程,趙玉杰老師的“汽油機原理與維護”課程、張勤萍老師的“Photoshop基本操作”課程,邵帥老師的“日用化學”課程,張建彬老師的“計算機發展與維護”課程,趙玉杰老師的“機器人”課程,王德順老師的“CORT思維訓練”課程,以及邢琳老師的“Flash廣告設計制作”“單片機智能控制”等校本選修課程,為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學校學生參加第34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大賽
“做科學,而非學科學”,這是當前廣大青少年探究科學活動的特征。自2015年9月以來,我校組織的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基本圍繞兩個主題開展,即人文教育主題和科技教育主題。每一次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前學校都會精心地設計學習內容(初中以老師設計為主,高中是老師和學生共同設計),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活動結束后,學生們完成課程手冊的任務,并且在班級內開展交流活動。同時,學校通過開設專題科普講座、奇思妙想活動、科技Style活動,以及利用展板對全校師生進行科普宣傳,組織全校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校內科技板報競賽,處處閃耀著人文與科技的光彩。
科學之美,美在素養。我校一直堅持引領學生走進科學的世界,感受科學之美,助力學生素質提升!
創新能力:借風揚帆立潮頭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校在科技教育過程中,賦予學生更多創新能力,創造一切有利條件,使學生獲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科技認識。我校重視科技教育資源的挖掘,補充學校科技教育資源的不足,實現借風揚帆遠航。
多年來,我校抓住機會,借助外力,參與高端科技研究工作。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幫助下,2014年4月科學探案實驗室在我校建成。學校聯合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培訓了我校的科學學科教師,不僅豐富了學校的科技課程,還在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上開辟了新途徑,搭建了新平臺。可以說,科學探案實驗室和多門相關課程在我校落地,進一步帶動了學校科技教育的普及與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教育特色內涵發展。
為了使科技課程更加深入,我校還定期組織學生到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實驗室,進行實驗研究活動。在首師大的物理實驗室里,在大學教授的指導下,學生們分組研究了力學、電磁、光學等近20個物理實驗。學生們認真地提出問題,熱烈地交流著自己小組的收獲,感受著物理學科作為實驗學科獨有的魅力。同時,我校組織學生參加了“大中小聯動千人計劃項目”,給熱愛生物、熱愛學習、想用課余時間在生物學領域進行更深入學習和研究的高中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使其到國家生物大分子研究實驗室體驗生物基因工程。另外,我校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節活動,組織學生體驗趣味機器人、vex機器人、足球機器人、魔方、大腦對抗游戲、航模、3D打印、食品3D打印、激光警報技術等科技嘉年華活動,滿足學生發展需要。
創新能力,基地引領。我校以STEAM、創客教育實訓基地、OTI智能科技創新實驗室、WTIO基金理事單位、 APRC(亞太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國際學校聯盟成員、果核兒實驗室、全國教育用機器人標準化教學用具及賽事實訓基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科學探案重點開放實驗室協作體學校、中科院軟件所科學探秘中學重點開放實驗室協作體學校、北京市中小學開放性科學實踐課程資源基地、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學校為引領,營造濃郁的科技教育氛圍,不斷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我校還與校外專業機構合作,將3D打印、足球機器人、創意無限大等課程引入初中課外一小時活動中,在高中開設了智能控制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特色發展的舞臺。
科技教育,創新無止境。在培養育中學子科技創新能力的路上,我們義不容辭,勇挑重擔,不辱使命,實現科技教育新發展。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時代
2018年10月16日,我校牽手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應用示范校,引進人工智能技術,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全面升級學校教育教學手段,實現革命性變化,全力將學校打造成京城首所人工智能應用特色校園,成為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學校,書寫了我校科技教育的新篇章。
人工智能,時代使然。面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校牽手科大訊飛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與其他學校單純地引進人工智能技術不同,我校通過建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校這一目標,建立有人工智能特色的完整智慧教育體系;創設融合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設施設備、管理機制為一體的人工智能環境;打造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創新教學模式,構建人工智能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合作,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改變課堂,讓過去很多課堂上做不到的事情變成可能。
教育發展,科技助力。我校在科技教育工作中一直在不斷探索與創新,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幾年來,我校組織學生參加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金鵬科技論壇競賽、青少年DI創新思維競賽、頭腦奧林匹克(OM)賽、單片機智能控制競賽、電腦作品評選活動、電子技術比賽、航海模型比賽、航空模型比賽、天文競賽、信息技術課程學生作品賽、信息學競賽、紙飛機比賽、紙結構模型承重比賽、創客作品制作比賽等各級各類科技競賽。特別是組織學生參加了人形機器人控球對抗賽、青少年機器人足球競賽、未來伙伴機器人競賽、青少年世界杯中國區機器人舞蹈賽、Botball國際機器人大賽等各級各類機器人競賽。據不完全統計,我校參賽學生共獲得全國獎17次,市級獎98次,區級獎176次,全面展示了育中學生的科學素養和風采。
面對新的發展征程,我們要辦一所未來學校,正如海淀區教委趙建國副主任所說:“育英中學從信息化發展,從人工智能對教育教學的支撐方面,將來會走在全區乃至全國的前列。”我們一定要用科技之光照亮生命,讓學生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作者為北京市育英中學科技教育中心主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