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三周年
創新為萬里長江注入新活力
圖①:俯瞰重慶主城區。
新華社記者 劉 潺攝
圖②:江蘇泰州通過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建設,呈現一派“岸上看江、江上看岸”好風景。
黃書榮攝(人民視覺)
圖③: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
新華社記者 丁 汀攝
圖④:游人在四川成都興隆湖休閑游覽。
李學樸攝(新華社發)
制圖:潘旭濤
2018年9月9日下午,在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區,隨著“嘭”的一聲響,緊鄰長江的興瑞第一熱電廠煙囪應聲倒下,此舉標志著該熱電廠全部拆除完畢,猇亭區踐行綠色發展又邁出關鍵一步。
拆,僅僅只是開始。猇亭區積極引導區內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目前已形成了汽車產業園、臨空經濟區、保稅物流中心三大平臺支撐產業優化升級的新格局。作為宜昌工業經濟的主戰場,猇亭區化工產業“一業獨大”,此次興瑞第一熱電廠爆破,彰顯了猇亭區委區政府在保護生態環境上“壯士斷腕”的決心。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三年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生根發芽,長江經濟帶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方面成效顯著。2018年1月至9月,長江經濟帶水質斷面優良比例為77.2%,較2015年底提高10.2個百分點。同期,沿江11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5%,占全國比重達44.1%,比2016年和2017年分別提高0.9個和0.4個百分點……
如今,長江沿線各省市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著力強化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不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和對外開放新優勢。
創新綠色發展
改善生態環境
機器轟鳴,砂礫成堆,塵土飛揚,江豚魚禽不見蹤影——曾經的湖南岳陽君山華龍碼頭,是一個忙碌的砂石碼頭。三年過去,碼頭重新恢復了綠色生態,但見江邊黑麥草隨風飄搖,碧波蕩漾,生機勃勃。
“過去,君山華龍碼頭產生的粉塵、廢水、廢渣,嚴重影響了濕地生態。”湖南省岳陽市市民李先生說,“從2016年起,碼頭堆場得到整治,周邊生態恢復,偶爾還能看到江豚在水里跳躍的場景。”
三年來,長江經濟帶在發展過程中堅持生態優先,通過技術革新、機制創新等方式,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綜合治理。
長江水質改善,周邊生態逐漸恢復,離不開企業利用技術創新治理污染的努力。
興發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搬遷企業。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后,集團加大環保投入力度,決心為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做出自己的貢獻。
興發集團總經理助理陳曉清介紹:“在宜昌園區高技術、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的綠色新項目上,我們規劃投資20億元,建設有機硅技改、3萬噸/年電子級磷酸等10個項目,目前部分項目已啟動建設。”
除了加大技術環保項目的投資,興發集團在節能減排上也堅持創新,利用多種專利技術,確保尾氣排放污染物指標遠低于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
技術革新,引領著綠色環保的潮流。而要改善長江周邊生態,關鍵還得從源頭上入手,加強監督減少污染。湖北省石首市近年來在監督上“下功夫”,創立了“電哨長”環保監督機制。
劉軍是國家電網石首供電公司技術人員,同時也是長江邊的“電哨長”,負責監督正旺牧業。“正旺牧業的日用電量超過500度,控制中心就會發出警戒信號,說明這家企業可能有影響環境的異常現象。”他說,正旺牧業的日均用電量不會超過350度,他們按照1.5倍的標準設置了企業經營用電上限,如果超過這個標準,意味著企業可能超過環保要求進行額外生產和排放了。
據了解,石首市去年5月開始創立“電哨長”環保監督機制,對沿江企業用電情況進行實時監控,為執法部門提供執法線索和監管證據。目前石首市已有四大類、43家企業納入“電哨長”環保監督范圍,包括防水材料、家禽養殖、污水處理、小型磚廠。
創新驅動升級
加快培育新動能
曾幾何時,傳統落后產能體量大、沿襲傳統發展模式的慣性強、“化工圍江”問題突出,壓得長江喘不過氣來。三年來,長江經濟帶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2017年9月17日上午,湖北省宜都市香溪化工廠區內,兩臺大型吊機將剛剛拆卸的數噸重電石生產設備吊裝上車,百名專業工作人員正忙著對廠內設備進行拆除。這是宜昌市啟動沿江化工產業專項整治和轉型升級行動中的“第一拆”。
為了解決“化工圍江”導致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擁有千億化工產業的宜昌市痛下決心,針對沿江1公里范圍內的化工企業發起為期3年的“清零”行動戰。
“清零”并不是讓化工企業一關了之,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才是目的。
香溪化工的拆除,拉開了宜昌化工產業轉型升級行動的大幕。開元化工精細化工產能搬遷到姚家港化工園,對接中南大學科研團隊,引進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延伸產業鏈條;華陽化工投入近千萬元進行技術改造,成功研發出紫外線吸收劑的高端產品;江宸新能源創新產業鏈,打造華中地區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基地……轉型升級行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給宜昌未來發展贏得廣闊空間。
在優化提升舊產能的同時,長江沿岸各城市也加快發展新興產業,著力打造新動能。
在長沙市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TOP車間內,無菌機器人靈活地揭開藥瓶包裝盒薄膜,理瓶、灌裝、加塞……不到一分鐘,成品藥瓶從傳送帶中輸出。
正在運行的便是智能機器人預灌封無菌生產系統。楚天科技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下苦功,尤其是重點研發自動化、智能化醫藥裝備,帶領整個制藥行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長沙以智能制造為統領,精心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生產智能化、產品智能化、服務智能化,走出一條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逐步深入,打造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產業集群的步伐也不斷提速。
“中國光谷”的所在地武漢,近年來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正加快建設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國家存儲器產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重點布局存儲芯片、顯示面板、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產業。
武漢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一個縮影。此外,株洲瞄準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三大動力創新產業,全力打造“中國動力谷”;合肥不斷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成都打造雙流軍民融合特色產業園區……各具特色的新興產業集群正在長江沿岸城市落地生根。
長江經濟帶建設不斷為新動能發展創造條件、留出空間,進而致力于培育發展先進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加快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孕育更多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從“化工鎖江”到培育新動能,三年來,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用實際行動,不斷為萬里長江增添創新活力。
創新體制機制
推動協同合作
長江經濟帶目前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大都留有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的印記。要想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必須用創新的思維和改革的辦法來補齊短板,激活發展動力。
一江清水浩蕩東流,離不開上中下游的協作。針對長江流域“橫向多部門、縱向多層級”“多龍管水、多龍治水”的監管體系,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經中央批準同意,設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主要負責流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長江經濟帶是一個有機整體,“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新常態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主題,為了增強“共抓大保護”的合力,我國不斷創新協同發展機制體制,推動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
構建科學、合理的區域合作制度是推動長江流域經濟一體化的關鍵一步。
為了更好地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相關部門會同沿江11個省市建立長江經濟帶“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下游、上游、中游多層次協商合作機制架構逐步形成。
針對上下游生態保護和產業錯配等利益問題,長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
橫跨安徽和浙江兩省的新安江,是華東地區重要戰略水源地。為了解決跨省流域治理這一難題,2012年起,新安江成為我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兩省攜手治理新安江,并在6年后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如今,新安江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激起的浪花,正變成滔滔的水流,惠及其他流域。長江上游支流赤水河因醞釀了茅臺、郎酒、瀘州老窖等名酒,擁有“美酒河”的美譽。2018年初,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共同出資設立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基金,共同守護一江清水。
除了創新機制體制,沿江各省市還充分把握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建設深度融合的機遇,以高水平開放提升長江經濟帶區域內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重慶兩江新區西連“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東接長江黃金水道,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近年來,依托保稅港區、果園港區、空港等物流平臺,兩江新區著力發揮各類通關口岸的作用,構建起口岸、通道、產業、市場主體協調發展的開放新格局。與此同時,上海、浙江、湖北、重慶、四川的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持續推進,為高質量發展不斷加碼。
突破機制藩籬,加快協同合作,1000多個日夜,萬里長江上下共同奮戰,探索綠色發展,為黃金水道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