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目前,全國林業和草原部門管理著46.9億畝林地、60億畝草地、8億畝濕地、1萬多處自然保護地及豐富的物種資源。如何進一步推進我國林業生態建設,走出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記者就此專訪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
“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張建龍認為,這一科學論斷告誡我們綠水青山是像金山銀山那樣的無價之寶,必須加倍珍惜、精心呵護。同時,綠水青山蘊含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基因資源和能源,是低碳、環保、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資源,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也是規模最大的綠色經濟體,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10多年來,我國林業產業平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年產值由2001年的4090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7.13萬億元,增長了17倍。這都是綠水青山帶給人類的巨大財富。
張建龍表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生態狀況逐步改善,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1.66%,但仍然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居世界第一位,但退化十分嚴重,人均草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只有13.44平方米,遠低于國際上60平方米的最佳人居環境標準。在當前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生態產品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現有生態資源彌足珍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綠水青山,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綠水青山,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努力培育更多更好的綠水青山。要劃定并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綠水青山。要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切實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綠水青山。要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深入實施重要生態工程,加大造林種草力度,抓好退化林和退化草場修復,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盡快改善我國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努力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綠水青山。
張建龍說,只有科學利用,綠水青山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給我們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我們應該自覺堅持“保護優先、科學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倍加愛護生態,善待綠水青山。只有這樣,才能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永駐,才能持續收獲金山銀山。一方面,要嚴格控制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分區域、分種類合理確定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絕不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對生態造成破壞。要堅持節約集約利用自然資源,提倡綠水青山的多功能利用,依托綠水青山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綠色產業,以及林業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直接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保護生態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全面提高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與消耗,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換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此外,還要充分利用綠水青山的商品屬性和經濟價值,賦予更多更便捷的投融資權能,有效盤活綠水青山,讓綠水青山成為發展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