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改革開放40年,深圳“正”青春
人民論壇網廣東深圳訊(潘旺旺)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1978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標志,中國奏響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序曲。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歷程艱辛、成果豐碩。40年崢嶸歲月,深圳經濟特區,這個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成、因改革而強、因改革而發展的“南海邊的一個圈”,成為記錄和見證中國改革開放40個“美麗春天”的最好范本,也必將成為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高產示范田”。8月29日至31日,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聯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有關專家學者對深圳小牛資本管理集團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之余,筆者也親身感受到深圳“改革創新”的城市氣質。
調研組參觀深圳市社群服務中心,左側的鄧小平做出的“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的科學論斷格外醒目
改革:深圳發展的根底和靈魂
眾所周知,深圳改革開放自“蛇口工業區”始。1979年,與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蛇口,震天響的填海建港開山炮,猶如春雷般振聾發聵,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也讓深圳從不起眼的破敗小漁村,蛻變為中國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參照系”:
1979年,招商局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比深圳經濟特區的正式成立還要早1年零7個月)對外開放的工業園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
1981年蛇口首次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被譽為“沖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成為那個時代奮進沖鋒的嘹亮軍號;
1984年,誕生了享譽海內外的“改革開放神話”——“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
“敢為天下先”、“摸著石頭過河”的蛇口模式,在探索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實踐中,誕生了不計其數的“中國第一”、“全國之最”,為“拓荒牛精神”提供了最生動的詮釋。
深圳市福田區的鄧小平畫像廣場,當天暴雨如注,仍有游客冒雨前來參觀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肯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也極大地堅定了全國改革開放的信念、強化了全國改革開放的力度、拓展了全國改革開放的縱深。40年來,獲譽無數、成效卓著的“深圳模式”和“深圳速度”如同經久流傳的“春天的故事”,在中國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催人奮進。
創新:深圳發展的根本動力
這座城市每天都是新的。
新時代的深圳,正在經歷著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創新工廠”、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偉大轉變。
深圳的璀璨夜景,圖片中央高聳入云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格外耀眼
改革源自體制機制創新,而創新的主體又在企業。在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建立健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上,“敢為人先”的改革“闖勁”讓深圳勇立潮頭。
深圳優越的營商環境,使之成為企業家和創業者的沃土與樂園,在努力營造“雙創”新生態的新時代里,無數國內國際一流企業也在深圳萌發、成長、壯大、成功:
深圳企業密度、質量和產值可比肩美國硅谷,而憑借著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前海金融總部的集聚效應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紅利,吸引了恒大、招商、萬科、華潤、百度、阿里、騰訊等國內國際一系列知名企業。
深圳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其研發支出超過地區GDP的4%,民營企業在此也是“敢為人先”——2017年,連續多年高居中國民企500強榜首的華為,其研發人員約8萬名,占公司總人數的45%,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897億元,約占總收入的14.9%。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3940億元,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其中,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作為“創新高地”的深圳,不斷給予民營高科技企業快速發展所需的沃土、陽光、水分和養料。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以及柔宇、大疆、研祥、大族激光等企業,個個都成長為業界標桿。
(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財富》雜志2017年發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深圳共有7家企業上榜,分別是平安集團、華為、正威國際、招商銀行、萬科、騰訊和恒大。除恒大以外,其他6家都是深圳本土培育壯大的企業。
2018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發布,深圳企業成績亮眼。中國平安、華為、正威、招商銀行、恒大、萬科、騰訊、中集、比亞迪等27家深企躋身榜單,深圳在高新技術、高端制造、高端服務、互聯網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一覽無余。
企業創新成為深圳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深圳大膽先行先試、敢想敢闖的全新制度供給和“雙創”氛圍,持續釋放創新驅動的“制度紅利”,并繼續爭當中國改革開放的“制度改革創新的發源地、試驗田”。
未來:深圳的青春永不褪色
東方風來滿眼春,改革開放露崢嶸。開放、包容、創新的城市精神,正持續為深圳未來發展蓄能蓄勢。
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后離京視察的“首站”便選在深圳前海,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時代強音和堅定決心,并囑托“特區中的特區”——深圳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實行比特區還要特的先行先試政策”。
改革創新為深圳高質量發展賦能,也成為深圳永葆青春活力的密碼。歷史的年輪逐圈外擴,在改革開放的參天大樹下,發端于蛇口工業區的開放與創新精神,早已“融入”深圳這座年輕城市的每一絲“根須”。青春無限的深圳,要繼續爭做改革開放的弄潮兒。
2018年3月7日,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深圳一處公共體育場館外露面,“三個第一”的標語格外引人,彰顯出深圳的改革創新活力
城市平均人口(高質量的年輕勞動力)年齡不到35歲的令人艷羨的數字,既是深圳活力和魅力的展現,也成為深圳未來發展最大的優勢——集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于一身。當年輕個體選擇把未來托付給深圳之時,他們便會與這座活力之城一同奔向遠方。
改革正當時,深圳正青春。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農民日報》、《深圳特區報》,
攝影: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