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當前還存在貧困戶精準識別工作動態調整不及時,幫扶措施針對性不夠強,部分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
精準識別貧困戶要在統一標準、全面調查、嚴格程序、公正公開的基礎上,實施動態跟蹤核準,因戶因人定策,逐一分析致貧原因,號準“脈”,選好“藥方”。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短板,“精”字著力,“實”處見效。積極開展“2018扶貧干部作風整頓年”活動。
立足產業扶貧,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一是搶抓外部市場,實現產業發展壯大。打造區域合作和產業承接發展平臺,通過典型引領,引導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等產業優先向貧困地區轉移。要善于挖掘“一地一品”特色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特色優勢產業。
二是依托區域特色,筑牢扶貧脫貧根基。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組織專項培訓和點對點指導提高貧困群眾技能;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注重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和自我發展潛能。通過組織務工培訓、強化文化認同,積極為產業扶貧輸送大量本地勞動力,這不僅有利于實現農民就近就業,還能解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對于自身脫貧動力不足的貧困群眾,應注重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用活幫扶資金,鼓勵和吸引外出務工農民以及有一定實力的志愿青年回鄉創業,推出一批愛農村、愛農民、懂農業、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致富帶頭人。
三是推進產業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行“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農戶”五位一體模式,積極催生“土地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新型經營主體,盤活土地和宅基地,加快土地流轉。挖掘整理和推廣有關產業扶貧新模式的典型案例。探索產業發展的新業態,以產業帶動項目、產品提升品牌,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積極打造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進一步提升產業鏈增值收益。探索農民增收新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不斷完善企業與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深度貧困地區由“輸血”向“造血”的根本性轉變。
四是精準增加低收入者的生產性收入。通過村社內置合作互助金融,把農民組織進入村社共同體之中,形成社區型的綜合性的農民組織——內置金融村社,再把多個內置金融村社聯合起來形成內置金融村社聯合社。把扶貧資金用于內置金融村社的創建,在內置金融中設立扶貧優先股權———其收益精準扶持低收入者。
加強政策協同,完善脫貧攻堅長效機制。
完善資源整合機制。動員和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廣泛參與,增加金融資金對扶貧開發的投入力度,同時,用好管好扶貧資金,實施賬單透明化。促進扶貧資金捆綁使用,發揮金融資金的引導和協同作用。實現存量動態優化、增量傾斜聚焦。
完善資金監管機制,強化扶貧領域監督問責。建立扶貧資金信息化監督平臺,進一步提升監管實效。
引入社會力量,與注冊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密切合作,采取“專項巡察”“重點審計”“重點鄉村解剖”“異地交叉檢查”等明察暗訪方式,對扶貧責任落實情況、扶貧干部作風情況、扶貧項目使用情況等進行全面“體檢”;進一步嚴明扶貧工作紀律,形成扶貧領域反腐“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常態化制度化,做到監督不留盲區死角、執紀“零容忍”、問責“打板子”,鐵腕懲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雁過拔毛”式腐敗,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