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扶貧,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中央財政新增扶貧投入及有關轉移支付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關鍵是減少貧困人口集中的鄉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主席藍天立委員對記者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邊疆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任務更為艱巨,只有切實做到“五個結合”,才能如期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藍天立委員所說的“五個結合”,第一個“結合”就是將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立足國計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也是推進脫貧攻堅的著力點。”藍天立委員介紹,2013年年初,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用8年時間分四個階段持續推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經過5年持續推進,全區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產業加快轉型升級、鄉風文明大幅提升、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迎來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他認為,貧困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前提,必須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優勢,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生產基地,發展“互聯網+農業”,實現一、二、三產業和城鄉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賺錢的行業。
將脫貧攻堅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促進貧困地區轉移人口共享發展成果是第二個“結合”。“扶貧移民易地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途徑,也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機遇和挑戰。”藍天立委員說,2017年,廣西全面落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責任制,在全區549個安置點組建專門工作班子,制定任務書、線路圖、時間表,確保35.9萬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有收入。目前,整村整屯的易地搬遷對資金需求量很大,必須綜合施策,合力攻堅,對扶貧移民較多的省區給予預算內資金傾斜、暢通政府融資渠道、提高搬遷入住和舊房拆除補貼,加大搬入城鎮建設力度,確保易地搬遷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步推進。扶貧移民后續發展能力薄弱,藍天立委員建議培育和創建更多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和國家級特色小鎮,吸納更多扶貧移民進城就業、融入城鎮,確保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第三個“結合”是將脫貧攻堅與振興民族教育結合起來,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窮根”。“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藍天立委員說,民族地區教育歷史欠賬較多,整體發展水平落后,加大民族教育財政投入力度十分關鍵,同時各級政府要確保民族教育經費的年度增長比例高于正常教育經費的增長比例,讓省級扶貧開發縣與國家扶貧開發縣享受國家同等教育扶持政策。他建議在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區實行15年免費教育政策,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學生上學難問題。
第四個“結合”是將脫貧攻堅與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結合起來,加快推進邊境地區發展。“邊境地區擔負著維護國家實力和形象、確保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大責任。現行的扶貧政策難以留住邊民、發展產業和搞活邊貿,難以實現興邊富民和穩邊固邊的雙重目標。”藍天立委員建議,邊境地區土地利用政策應更加靈活,進一步完善邊境地區貿易、稅費、產業等方面政策,切實減輕邊民負擔,推動互市產品在邊境地區進行深加工,實現從互市到“互市+落地加工”的轉型升級。
第五個“結合”是將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結合起來,保護好貧困地區永續發展的本錢。藍天立委員表示,有些貧困地區既存在著貧困“短板”,又存在著生態“弱項”,實現高質量脫貧,必須推動群眾增收和環境改善互促雙贏。只有建立科學、合理、動態的生態補償機制,不斷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完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辦法,貧困群眾才能既獲得“金山銀山”的豐厚回報,又留住“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