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云南大理洱海邊的灣橋鎮古生村。(新華社)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9期)
“洱海清、大理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為了保護好“母親湖”,2016年11月,云南省對洱海保護治理提出了“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的要求。
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委書記陳豪表示,“一定要以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持續推進洱海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把洱海保護好。”
大理州委書記陳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搶救洱海要以“我不上誰上、我不干誰干、我不護誰護”的決心,拼搏奮戰,組建一線指揮部、派駐一線工作隊,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面打響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
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是世界難題,圍繞穩定和改善洱海水質的目標,云南省大理州如何集中人力、財力、物力,統籌規劃,科學保護治理?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大理如何利用PPP模式,實踐綠色發展新舉措?
搶救洱海:情況危急、刻不容緩
洱海是全國第七大淡水湖、白族人民的“母親湖”,同時還是大理主要的飲用水源地。
近年來,由于周邊人口增長,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旅游業快速發展,洱海流域產生的生活污水、垃圾和農業污染控制難度逐年加大。洱海曾經于1996年和2003年爆發了兩次大規模的藍藻,導致水質急劇惡化,透明度不足1米,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
長期以來,在洱海周邊“無序增長”的客棧成為環境治理的難題。因為缺乏專業的管道和設施,客棧偷排嚴重,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對水質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2017年,大理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了洱海周邊“生態紅線區”的酒店,部分對此不理解的客棧老板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不滿,一時間網上輿論反響很大。大理市提供的數據顯示,核心區餐飲客棧經營戶停業1900戶,經核查目前恢復營業104戶。
有一些客棧老板說,證照不全是歷史問題,以前的人都是如此,現在客棧關停,不僅使他們的經濟利益受損,甚至到了連上個廁所都會想是不是污染了洱海的地步。
面對一些企業主的不理解,大理市委書記、市長高志宏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洱海環境保護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嚴峻形勢,保護洱海也是保護每個人的洱海,是為子孫后代造福。
在每次的座談中,高志宏都向客棧主們解釋,請大家和政府一起正視現實、解決問題。“如果當年的洱海只有一點小病,是抓一點藥,每家安一些簡單的污水處理設施就可以治理好,那么后面的工作也就不用進行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洱海已經進入了‘重感冒’階段,如果再任其發展,以后就要進‘重癥室’。洱海母親都沒有了,哪里還有旅游的發展?”高志宏說。
大理州委書記陳堅表示,“洱海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群眾、企業和政府是蒼洱美景的共享者,保護治理洱海的同盟者,不是對立者。但老實講,開啟搶救模式保護治理洱海是一項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工作,在深入推進“七大行動”過程中,洱海流域一些群體,特別是農戶、客棧經營戶等的個體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直接影響。從這方面講,能否處理好各方利益關系,直接決定著保護治理工作能否順利推進、早日見效。
為了治理好洱海,政府組織很多專家力量對洱海的環境保護做了長期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2007年,國家重大專項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項目啟動,上海交通大學作為技術牽頭單位組織實施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洱海項目的研究工作。
“洱海的保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洱海流域的保護與開發歷程也對我國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林忠欽說。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河湖環境技術開發中心主任孔海南關注洱海的生態環境保護26年。孔海南回憶,1996年他第一次來到大理,親眼看到了湖中心的沉水植物群,即所謂的“水下森林”,至今都是令他難忘的美景。
孔海南表示,他多年來所見證的洱海保護歷程,也是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道路選擇的過程,是走“經濟發展優先”還是走“生態保護優先、協調社會經濟發展”?
“雖然洱海搶救行動,解決客棧污染問題有爭議、有陣痛,但是2018年初,我在曾是‘暴風眼’的雙廊鎮洱海邊查看時,沉水植物恢復、水體透明度,都是我20多年來從未看過的好,可以說‘洱海搶救行動’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孔海南說。
但是孔海南表示,洱海北部水域藍藻水華數量有增加的跡象,部分區域出現了“反復”的苗頭,究其原因是洱海上游大量種植的“十倍增收十倍污染”的大蒜,一方面是農民增收的切實需求,一方面是洱海保護的迫切需求,如何統籌治理,不僅是大理市的事情,大理州,甚至是云南省一級都需要進行規劃。
“畢竟洱海不僅是大理的洱海,云南的洱海,也是全國的洱海,甚至是世界的洱海。”孔海南說。
為了總書記的囑托
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云南大理洱海邊的灣橋鎮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態保護情況,他同當地干部合影后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干凈清澈。”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是第一次來大理,從小就知道蒼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們的生活,我頗為羨慕,舍不得離開。”
大理州委書記陳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3年來,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將洱海保護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責任,堅決按照省委、省政府采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的部署要求,全力推進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污”治理、面源污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綜合執法監管、全民保護洱海“七大行動”,取得了階段性初步成效。
2017年,洱海全湖水質總體穩定保持Ⅲ類,其中6個月Ⅱ類,主要湖灣水生植物恢復生長較好,全湖植被面積為近15年來最大,近岸水體感觀明顯好于往年同期,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
全國人大代表、大理州委副書記、州長楊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研究部署洱海保護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省委書記陳豪每年兩次到大理指導洱海保護治理工作,省長阮成發親任洱海總河長,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洱海保護治理推進工作。
楊健表示,大理州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以“立此存照”為“軍令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推行了“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科學治湖、全民治湖和網格化管理”,同時堅持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來統領洱海保護治理,科學編制了《洱海保護治理與流域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
“今后我們將按照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的要求,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立足‘把大理建設成為生態文明標兵’的總體目標,突出科學治湖、依法治湖、工程治湖、生態治湖、全民治湖、河湖長治湖,深化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確保洱海水質穩定并持續向好。”楊健說。
PPP模式助力洱海治理
在搶救洱海行動中,環湖截污和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工程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要想治理好洱海的環境污染,第一步就是先把污染截住,然后才談得上治理。
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大理州委書記陳堅表示,洱海保護治理的實踐證明,PPP模式是一條政府依托市場力量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推動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為治理洱海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陳堅舉例,2015年10月,大理市環湖截污及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列入了財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項目開工建設,批復投資34.9億元,僅這一個項目的投資,就超過了“十二五”期間洱海保護治理的總投入。
經過層層篩選和公開招標,中國水環境集團成為大理市一期工程的社會資本方。中國水環境集團云南區域公司總經理孟建偉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經過科學系統的調研和先進技術的應用,集團為政府節約投資6億元,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積極配合政府兩次提速,項目工期縮短10個月。
孟建偉說,湖泊的治理要比河道的治理難得多,河道水的流速和更替都比湖泊更快,湖泊水的水質標準比河道更為嚴格。
“早年間洱海周圍幾乎囊括了所有的污水治理技術,更像是一個大的試驗場。中國水環境集團進入后,發揮專業優勢,按照‘依山就勢、有縫閉合、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科學規劃原則,采用更穩定、更節約的手段,以WaterTec高品質下沉式再生水系統為核心,采用非MBR膜工藝進行全域的水環境治理。”孟建偉說,“下沉式污水處理廠地面節約的空間還可以用于旅游基礎設施、停車場等。”
大理州委書記陳堅表示,實行PPP模式至少有3個好處:一是緩解了政府之困。政府用有限的項目資本金撬動企業投資建設,解決了錢的問題;企業代替政府提供保護治理洱海工程服務,解決了由專業人才建設運營項目的問題;企業為保證效益,會盡力優化方案、縮短工期、加快進度,解決了政府期待早日建成運營的問題。二是實現了專業干事。政府通過PPP購買服務,依托企業實現了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的專業化,創新了建設項目的模式,發揮制定政策、服務企業、監督管理的職能,政府和企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實現了項目合作效益最大化。三是推動了政企長效合作。長達二三十年的項目合作期,是建立在政府和企業相互信任、風險共擔、合作共贏基礎之上的。
中國水環境董事長侯鋒表示,洱海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源自地方政府的重視和百姓的擁護。集團擁有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下沉式再生水處理系統,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集團非常珍惜這個機會。技術在洱海項目的成功實踐,不僅解決了環洱海生活污水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也為洱海水環境的綠色發展添磚加瓦。
大理州委書記陳堅表示,目前在洱海保護治理上,我們已經啟動實施了總投資84億元的大理市洱海環湖截污一期工程等5個流域截污治污PPP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1.67億元。今年上半年,這5個重點項目將全面完工,屆時將實現對洱海流域截污治污的全覆蓋及主要入湖河道的生態化治理,大幅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有效改善入湖河道水質。
如何應對未來面臨的挑戰
要保護好洱海,未來還面臨著一些挑戰:
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面源污染管控任重道遠。二是有少數部門和部分干部存在畏難情緒,對洱海保護治理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三是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大理市債務負擔沉重、可用財力有限。
據悉,云南省從2017年起連續5年每年安排洱海保護治理專項資金6億元,但這筆錢對于洱海生態系統保護治理還是杯水車薪。
2016年以來,大理州堅持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來統領洱海保護治理,科學編制了《洱海保護治理與流域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和洱海環湖截污、流域城鎮“兩污”處理設施建設等8個專項子規劃,計劃投資199億元實施110個項目,覆蓋了洱海流域2565平方公里的范圍,涉及山水、林田、湖泊、城鎮、鄉村、環境治理等內容。
未來如何爭取更多的中央財政支持,多方籌措資金,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洱海保護治理也是政府面臨的課題。
大理州委書記陳堅表示,2018年,對大理而言,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之年,是洱海保護治理穩定鞏固成效的轉折之年,是全面促進經濟發展向更快速度、更高質量轉變的提升之年,是新時代新征程的開啟之年。
陳堅說,在年初召開的州委八屆三次全會上,我們對標黨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屆四次全會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分析了新時代大理發展面臨的“時”與“勢”,認真謀劃了大理的發展思路和任務,明確提出了今后3年要突出抓好洱海保護、脫貧攻堅、綠色發展、鄉村振興這4件大事,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在此基礎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讓全州各族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