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右一)在論壇上發言。
人民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李彤)沒有不痛不癢的蝶變,也沒有一帆風順的轉型。作為金融新業態,2017年互聯網金融走過了不平靜的一年。技術創新的普及實踐,讓銀行機構與互聯網公司深化合作;監管舉措密集落地發酵,讓不少平臺扎堆海外上市謀求“背書”,也有平臺將目光轉向東南亞市場。
2017年互金風云大幕徐徐落下,2018年業態變革大門緩緩推開。互金平臺如何觸及普惠,做到行穩致遠,考驗著行業的智慧。
人工智能:數據“吃得下”更要“能消化”
用技術改變金融業態,正在從愿景成為現實。今年以來,銀行機構密集“牽手”互聯網平臺和科技金融公司。中信銀行和百度公司設立的百信銀行,成為了我國首家獨立法人直銷銀行;建行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牽手,農行、中行與百度、騰訊達成戰略協議,北京銀行與鳳凰金融開展深化合作。
上述合作從“現象”變為“趨勢”之際,也有一些機構空談數據,缺乏分析能力,面對市場“風口”一擁而上、一地雞毛。
“對于大數據,要‘吃得下’更要‘能消化’。”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六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鳳凰金融總裁張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數據的處理和應用是檢驗平臺業務能力的“試金石”。數據價值不僅在海量,更在于來源的廣度。要對實時、帶溫度、有場景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為投資人和平臺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預判。
張震坦言,當前市場上不缺數據,缺少的是對數據的認識和分析能力。對于相同來源的數據能否得出更精準的判斷,指導經營決策的制定,是平臺專業化程度的具體體現。
一方面是各家機構對數據的“饑渴”,另一方面是用戶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關注。如何在不觸及“紅線”前提下,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
日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大數據中心正式掛牌,將在數據監測、確保金融安全等方面加強作為。早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要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數據統計、合同文本等行業標準的研制工作。他認為,互金機構應將個人信息保護要求和規則內嵌于業務流程、產品設計、信息技術系統之中。明確各部門、崗位和人員的責任,完善內部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
張震認為,在信息獲取方式、儲存應用和信息保護方面,互金平臺要制定嚴格的操作準側,保護理財人和借款人雙方的權益。除了完善內控流程,還要提高硬件水平。目前鳳凰金融在北京建有雙機房,就是為了避免數據“云上飄”,在關鍵基礎設施上進一步提供保障。
“平臺在大數據挖掘上,還要注重成本控制,避免打擾用戶,在獲取用戶方式上不斷優化。”他說。
篩選合格投資者:將合適的產品推薦給適合的人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找準市場和客戶定位,是行業精細化發展的根基。近年來,在車貸、3C分期等領域平臺垂直細分趨勢明顯。
有業內人士表示,通過四要素(姓名、電話、身份證、銀行卡)的一致性驗證,能夠進一步檢驗用戶投資行為的真實性。采用問卷調查、第三方數據等方式,對投資人的投資期限、風險承受能力、盈利預期心理等進行分析,有助于對投資人理財進行精準匹配。
“將合適的產品推薦給適合的人,需要對投資人進行分層和精準畫像。”以鳳凰金融為例,張震介紹說,平臺的客戶群定位是本科以上的中產階層,他們有一定的財富積累,但又與銀行高端客群有差距;盡管對投資標的收益沒有過高期望,但又要求財富能夠不斷增值。
張震表示,在產品庫的基礎上,鳳凰金融根據投資人的理財偏好,為其匹配和推薦合適的產品組合。目前平臺能夠通過數據分析,辨別出三個月內有從平臺撤離趨勢的用戶,加強溝通增加粘性,提高用戶復投率。他透露說,目前平臺正在打造智能資訊產品,基于具體資訊對以往市場帶來的影響,對投資者理財給出輔助建議。
“目前,互聯網金融特別是網絡小額貸款的合格投資人,缺乏標準化規范,投資門檻低、風險能力弱、理財經驗少是普遍現象。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那些通過技術創新,為投資人提供科學理財規劃的平臺,將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上述業內人士說。
如何站穩風口?打好平臺根基 產業大有可為
一葉知秋,近來監管舉措在ICO、現金貸領域的持續發酵,讓一些互金平臺加快了海外上市步伐,但隨后股價的波動也令其飽受質疑。還有一些平臺轉戰東南亞市場,尋求新的市場布局。
記者梳理發現,由于地理位置較近、華人較多,有一定的中文基礎便于融合,東南亞成為不少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海外展業的首選之地。但也面臨著監管政策、商業文化、金融環境、基礎設施等風險。
“中國沒有小市場,更何況是金融服務領域。東南亞國家人口規模小,人均消費水平低,這些都與中國市場有不小差距。”在張震看來,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馬太效應”正在顯現,魚龍混雜的野蠻發展畫上了句號。
他以現金貸為例說道,在監管舉措出臺前,有些平臺的放貸利率超過了200%,遠遠突破了最高司法解釋36%的“紅線”。有些平臺甚至放棄了風控,認為利潤能夠覆蓋風險,忽視了金融核心是風控的基本底線。
“只要做好規模化、提高復投率、做好風控,36%的利率在現金貸領域也是能夠盈利的。這要求互金平臺精細化管理、注重技術投入、控制資金和獲客成本。”張震認為,由于客戶對服務需求的提升、產業的垂直細分、地域的市場特點,未來互聯網金融領域不是寡頭的游戲,數萬億的市場規模將集中在幾百家平臺間。回歸金融本質,我國互聯網金融產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