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核心是人”,既要“把治理寓于為市民服務之中”,又要最大程度地讓民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城市治理中來。超大城市的治理和發展,固然有硬件設施不斷升級的要求,同時也不能忽視對社會生活方式、公共行為方式的優化和管理。像繡花一樣治理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將城市文明的“一針一線”,有機穿插到市民的一言一行中去。
日前,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重要講話精神。會議強調,北京要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就看精細化管理水平。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尤其是超大城市的治理,可謂世界級難題。城市之大,不只是鋼筋水泥的簡單堆砌、馬路高樓的機械累加,更是萬千大事小情的相互交融、千萬公共行為的有機聚合。城中之人的人文風貌、行為習慣,往往是決定城市品質、區別城市氣質的關鍵。環顧世界主要城市,或以井然有序聞名,或以整潔干凈著稱,但備受歡迎之地,無不建立在良好的城市秩序之上。
因此,超大城市的治理和發展,固然有硬件設施不斷升級的要求,同時也不能忽視對社會生活方式、公共行為方式的優化和管理。像繡花一樣治理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將城市文明的“一針一線”,有機穿插到市民的一言一行中去。
比如,困擾我們的交通擁堵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除了車多、人多,一個不容忽視的共性原因,恐怕還是道路文明習慣尚未完全養成。并線搶道、亂闖紅燈,車不讓人、人不讓車,結果大家的速度都慢了下來。對于個體而言,也許不過是“不小心”的一次違章,不過是時間緊張的“迫不得已”,但是當這個“1”變成“100”乃至成千上萬的時候,道路的“腸梗阻”就會形成。再比如,未能解決的亂丟垃圾問題,其中不排除有垃圾桶設置過少、提示標語難找難尋等客觀因素,落到一個人身上,或許也只是“丟了一張紙”“落了一個廢水瓶”,但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就足以造成背街小巷垃圾處處。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有很多,排隊加塞、隨意涂鴉、牛皮癬廣告等等或多或少遭遇執行難,很大原因也出在“人”上。
構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塑造良好城市文明,首先當然有賴法治。為公共行為定規立法,讓人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是推動城市秩序井然的必要前提,是養成文明習慣的首要一步。而讓文明行為得到鼓勵和獎賞,讓不文明行為受到告誡和懲罰,則需要有關部門狠抓嚴治、久久為功。近日,“禮讓斑馬線”納入駕照考試,“3D斑馬線”突出立體感等政策舉措先后在京面世,均不失為有益探索。通過從源頭上強化規則意識,通過運用外部設施強化倒逼,正是提供了外部驅動力,引導人們做出更文明的選擇。
從“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一字之別指明理念之變。于相關部門而言,這是要求;于每一位市民而言,這是提醒。我們不只是被動的“被管理者”,更應是參與治理的“主人翁”。畢竟,優化治理能否實現,城市文明能否塑造,最終要落到可見可感的人上,要落在實實在在的事上。這幾天,一個35秒的視頻火爆互聯網:行車途中,看到有車主亂扔垃圾,一位“摩托哥”立刻下車、彎腰、撿拾、敲車窗、還垃圾,短短幾個動作引得眾人紛紛點贊,稱其為“正義騎士”。這樣守護城市文明的切身行動,正展示了一個“主人翁”應有的姿態。
像繡花一樣治理城市,核心是精治、法治、共治。當我們為“摩托哥”點贊時,或許還應思考,如果自己身處同樣的情境,是否有勇氣敲窗制止,反過來如果自己是小轎車車主,又能否反躬自省?“正義騎士”可以是“摩托哥”,也可以是你我;維護文明之責屬于“摩托哥”,也屬于你我。城市共治,需要普通市民行動起來,建言獻策、身體力行,做一名治理的參與者、文明的維護者,而不是淡漠的旁觀者。
城市治理“核心是人”,既要“把治理寓于為市民服務之中”,又要最大程度地讓民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城市治理中來。讓文明在人與人之間互相傳遞、彼此熏陶,讓每個市民成為“文明主人翁”,自覺使個體行為與公共目標實現更好的同頻共振,我們的城市必然更加美好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