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本刊2014年7月第2期刊出《現代化結構轉型的艱難進程:深圳對中國農民工轉型的主要貢獻研究(上)》,從農民工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介紹了深圳在農民工轉型方面作出的探索。本期,我們刊出該文下半部分,從農民工素質提升和發展方式創新兩個視角對農民工轉型這一議題作進一步介紹。
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助推農民工實現素質提升轉型
面對城市發展對知識技能、技術的高要求與農民工整體素質偏低形成的矛盾,深圳著力于建立健全職業培訓體系,充分激發并滿足農民工參加學習、增長知識、提升技能的愿望和需求,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技能素質,進而促進農民工的思想意識轉變和自我認知的提升,為農民工的素質加快提升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正視農民工學習需求
農民工大軍面對深圳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產業結構轉變后對技術性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出現了極大的不適應。大部分農民工缺乏非農產業的知識和技能,亟需通過培訓,提高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以適應在城市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1.適應技術崗位的要求產生學習“拉力”。伴隨著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在由“深圳制造”向“深圳創造”的轉變過程中,深圳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的步伐,迫切需要一大批知識型、技能型的員工。專項調查結果顯示,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62.7%的農民工認為在深圳找工作并不容易,大批缺乏專業技能的農民工必須盡快適應社會需要。
2.提升生活質量的愿望產生學習“動力”。作為城市農民工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的主要原因是謀求發展,對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要求更迫切。專項調查顯示,61.2%的農民工出來打工是為了尋找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和職業。在被問及是否愿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時,僅有5.4%的農民工表示不愿意參加。盡管只有31.5%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的工作需要職業資格證,但仍有94.6%的調查對象表達了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強烈意愿。
(二)政府大力推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
1.建立健全比較完整的政策法規體系和職業培訓體系,為農民工技能培訓提供保障。深圳充分利用享有特區立法權的優勢,于2000年就制定頒布了《深圳市職業培訓條例》,在全國最早完成了職業培訓的地方性立法。此后,又制定了《關于加快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決定》和《關于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決定》等文件,并將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為深圳市依法加強勞動技能培訓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深圳共擁有職業培訓機構281家,技工學校8所。形成了在政府統籌指導下,以企業培訓為主體、公共實訓為骨干、技工院校為依托、民辦培訓為補充的農民工培訓體系。
2.培訓規模連年擴大。深圳政府大力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始于2001年,《深圳市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01-2010)》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作為推進深圳市教育現代化的一項重要工作。2006年,《深圳市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行動計劃》正式啟動,規劃五年內組織500萬在深就業農民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費用由政府“買單”,其中,中央轉移支付一部分,深圳市支付一部分。實際執行效果超出預期,勞動技能培訓人次取得了爆發式的增長。2011年,深圳農民工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達到202萬人次,是2001年的2.5倍。
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統計公報中的數據顯示,近三年來,深圳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人次逐年增長,其中八成是農民工。如此大規模投入的農民工培訓,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圖4)。
3.創新的“職業先導”模式培養大量熟練工。深圳市采用“職業先導”型創新模式,以滿足職業需求為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鼓勵、組織企業參與到對農民工的培訓中來,以深圳市農民工大學、職工遠程教育培訓示范基地、女工流動學校、青年見習一條街、創業培訓體系等多種培訓載體進行農民工培訓,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專業技術工人和技術熟練工。專項調查顯示,78.2%的被調查對象或參加過企業、政府組織的培訓,或通過參加職業證書教育等方式提高了自己的技能,相當于全國農民工受訓比例的兩倍多。
4.為農民工提供免費成才平臺。2008年,深圳工會推出了“圓夢計劃”教育幫扶服務活動,旨在為在深工作表現優秀、求學上進、但家庭困難的職工、農民工提供公益學習機會,為企業發展培養人才。五年來,“圓夢計劃”已累計為2059名困難職工、農民工提供了公益性的高等學歷教育學位,為23000多名職工提供了免費的職業技能培訓或中等職業教育,在900多家企業開展職工素質教育講座3200多場,受惠職工達50多萬人次。
(三)農民工整體素質明顯提升
1.勞動保障意識提高,通過各種職業培訓,使農民工學會了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是通過簽訂勞動合同來保護自己合法權益。專項調查結果顯示,90.4%農民工都簽訂了各種形式的勞動合同,比2011年我國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43.8%)高一倍多;農民工對合同中約定的自身權利和義務也更加關注。一般了解和清楚了解合同詳細內容的農民工占89%。
二是積極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由于深圳市社會保險制度的開放包容度高以及較好的待遇回報,基本養老、失業、生育、工傷等多種保險參保人數持續增長,不斷創下歷史新高,而醫療保險已實現全市常住人口“全覆蓋”。
專項調查顯示,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繳納比例遠高于2011年全國農民工的平均水平。調查對象對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繳納提及率達到了86.4%、75.5%和69.6%(圖5)。
深圳是全國最早將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險體系的城市,深圳農民工參加養老、工傷和醫療保險人數均占全國同險種農民工參保人數的30%以上,成為全國農民工參保覆蓋面最廣、參保人數最多、參保比例最高的城市。
2.農民工對子女教育意識增強。學習創造機會,知識改變命運。深圳農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普遍有較高期許。專項調查顯示,90.8%的農民工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大專以上程度教育;56.7%的農民工學齡子女跟隨父母在深就近入學,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6.4%)。深圳市政府一直對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高度重視,只要農民工子女符合就讀條件,就與深圳居民中適齡兒童一樣,按規定手續就近申請入學。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同樣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在民辦學校就讀的,由市財政按公辦學校相同的標準給予民辦學校書雜補助。至2011年底,符合條件的全部非深圳戶籍學生都享受了免費義務教育。
3.農民工自我認知發生轉變。長期以來,農民工對自身社會地位認知較低。專項調查中,農民工在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評價時,以10分代表最頂層,1分為最底層。調查對象平均認知水平為3.6分,也就是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中等偏下,但高于對自己2年前3.0分的評價,同時也普遍認為兩年后自己社會地位會比現在高。
農民工對未來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在深圳務工培訓的經歷對農民工提升自我認知有很大幫助。在反映深圳務工培訓主要收獲的多選項調查中,78.8%的農民工認為主要收獲是賺錢養活了自己并能幫助家人,68.3%認為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39.5%認為學到了技術和管理經驗,還有25.8%認為提升了自己的社會地位,22.4%認為在深圳能發揮所長。
積極鼓勵自主創業,促使農民工實現發展模式轉型
作為最早、最多聚集農民工的城市,深圳一直積極鼓勵多主體自主創業,不僅歡迎外商來投資建廠,也支持農民工自主創業,創業政策覆蓋到廣大農民工。一部分農民工在深圳創立了自己的事業、創辦了自己的工廠、成為了個體經營者、成長為工程技術員和企業中高層管理者;一部分農民工帶著在深圳的收獲,返回家鄉工作和創業,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深圳也為農民工實現發展模式的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積極鼓勵自主創業,支持農民工創業發展
2008年,深圳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為首批國家級創建創業型城市。幾年來,深圳大力推進創業工作,如舉辦創業大講堂、建立創業項目采集及發布機制、組織創業項目推介活動、提供創業指導和咨詢服務等。2009年,開展農民工創業培訓試點,實現培訓對象全覆蓋,形成了“主體多元化、項目多層次、對象全覆蓋”的創業培訓體系,并首批試點900個創業培訓補貼名額,政府補貼九成培訓費。
(二)留深農民工在深圳發展模式的轉型呈多樣性
1.一部分農民工在深圳創立了自己的事業。深圳很早就為農民工提供和城鎮居民一樣的就業甚至是創業平臺和環境,農民工在深圳獲益良多,為其自身發展模式轉型奠定了基礎。專項調查顯示:14.7%的農民工在深圳創立了自己的事業。根據深圳市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年主營收入2000萬以下工業企業)名錄庫推算,2007年及以前,農民工在深圳創辦的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為1759家,以后逐年遞增,到2011年達到近4000家。企業登記注冊類型以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為主,占70%以上;其次為私營獨資企業、私營合伙企業、私營股份有限公司,約占20%。
2.一部分農民工轉型為雇主、個體經營戶。農民工在深圳自主創業的主要形式以個體經營為主。根據深圳市2003年、2008年全國經濟普查數據推算,2003年末農民工在深圳創辦個體經營戶14339戶,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制造業,2008年末增加到20352戶,五年間年均增長9.1%。
3.近四分之一農民工轉型為工程技術和中高層管理人員。據行政部門記錄和深圳農民工抽樣調查結果推算,深圳2011年底農民工數量已達613萬,其中約55.2萬農民工轉型為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占9.7%;約92.6萬農民工轉型為工程技術人員,占14.6%;還有大量農民工作為普通工人和服務人員正在不斷積累轉型要素。
4.面向農民工公開選拔公務員。2009年以來,廣東省已連續4年選拔工人、農民工充實基層公務員隊伍。2010年,首次從珠三角地區企業的優秀農民工中選拔50名基層公務員,深圳共有10個職位,為當次招考提供公務員職位最多的城市。過去的餐館采購員、報紙發行員、工廠打工仔成為了鎮政府、街道辦、城市綜合管理執法局的公務員,表現優秀的很快晉升了到管理崗位工作。
(三)返鄉農民工發展模式轉型為自主創業且得益于在深圳的經歷
1.近半數返鄉農民工創業成功。返鄉農民工一般采取“先創業,后就業”的方式。創業項目首選二、三產業,其次為種植業和養殖業,結合當地資源條件,圍繞著某種優勢產品,形成區域化、專業化分工,走集約化經營路子,形成本地的特色產業,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49.5%的農民工返鄉后發展模式轉型為創業,其中,合伙創業占24%,家庭創業(包括夫妻創業、父子創業或兄弟創業等形式)占26%,自主創業占50%。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產權形式以個體、私營為主,租賃、承包為輔,股份制比例很少。此外,還有外聯、轉移兩種形式:外聯創業是指創業者通過引進外界的資金和技術,回鄉自主經營;轉移創業是創業者以入股品牌企業的方式在家鄉承接加工生產,隨品牌企業效益提升而得到分紅。
2.近八成返鄉創業農民工主要受益于在深圳的務工經歷。如果用“10”分代表返鄉農民工創業是完全受益于在深圳的務工經歷,用“0”分代表創業與在深圳務工經歷完全無關。調查顯示:有79.3%的返鄉農民工選擇“5”分及以上,說明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與其在深圳的務工經歷密不可分。
另據專項調查的多項選擇結果顯示,返鄉農民工認為在深圳的經歷對其現在創業的主要幫助有:增強了社會交往能力(62.1%)、鍛煉了勤奮刻苦的品質(45.5%)、提高了技術技能(45.3%)、創新意識(43.3%),加強了經濟管理知識(30.7%)、提升領導管理才能(26%)。
結 語
中國農民工轉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民工市民化,這對于完善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擴大農村消費,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乃至現代化進程的健康發展,建立和諧社會,平穩實現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深圳的工作和經驗為農民工市民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是,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農民工就業、教育和培訓、公共服務、住房保障、社會保障、戶籍制度改革等棘手的問題,需要完善的配套政策和多部門協調運作,需要不斷實踐和穩步推進,決非一蹴而就。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已明確提出:“穩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方向堅定不移,路徑可能曲折,前景一定光明。深圳市將遵循國家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規劃和進程,積極進行新的探索,摸索新的經驗,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