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三方面狀況正在較快變化,一是出口市場飽和,二是勞動力變少變貴,對此前文已有敘述。三是南方企業家錢多了以后,激情弱化,行為變化,而在隨之出現的邊際收益遞減中,國內經濟發展的素質性、制度性和資源環境等制約開始逐漸嚴峻。在這一系列變化之下,中國經濟逐漸從超常態發展,步入常態化發展時期。
常態化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增長放慢。這里比較值得關注的是政府收入大幅放慢,全國財政收入1998至2008年,年均增速高達20.0%。而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僅比上年增長10.1%,中央財政收入僅增長7.1%。政府債務風險逐漸凸現,政府行為能力開始弱化,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增大。
常態化發展的再一個特點是經濟社會聯動關系增強。原本政府比較忽視、且影響也較小的城鄉居民收入,現在開始對GDP增長發生較大甚至決定性影響,而直至“十一五”規劃,全國連續多屆五年規劃提出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都比GDP增速低兩三個百分點。就政府而言,初次收入分配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領域,收入再分配則缺少政策工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不快,國內消費增長受制,進而GDP增長放慢,并影響投資增長。同時經濟增長對于國內制度變遷提出更高和更緊迫要求。
常態化發展的第三個特點是創新需求凸現。改革開放以來,技術引進以拿來主義為主,且收益較高;隨著與發達國家差距縮小,尤其是在若干傳統產業領域,已幾乎具有同樣技術裝備水平,技術引進難度增加,收益下降,加快發展必須更多依靠自主創新,以及開辟新的發展領域。未來經濟如自主創新未能及時跟上,新的領域未能開發,不僅增長放慢,且因債務問題而存在著引發通脹的較大風險。
經濟發展難度比前增加。這是常態化發展時期,較之超常態發展時期的邏輯必然。超常態發展時期的一些習慣做法,甚至是經典的做法,不一定完全適用于常態化發展時期,有些甚至將產生副作用。經濟社會發展理念,區域發展戰略、發展舉措等,或均需較大調整。
(節選自卓勇良:《常態化發展時期的到來》,全文見《浙江經濟》2014年06期)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