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范圍的互聯網故障已過去多日,仍備受關注。這次故障不僅讓人們發現,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其實靠不住,它的“安全閥”并未掌控在我們自己手里;更以一種始料未及的方式警示我們,從戰略高度抓好經濟全球化下的安全問題很重要。
自上世紀90年代與國際互聯網全功能連接后,中國互聯網借全球化“東風”不斷發展、壯大。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網民人數最多、聯網區域最廣的國家,人們也越來越習慣利用網絡傳遞信息、買賣商品、洽談生意。但1月21日,由于互聯網通用頂級根域出現問題,全國三分之二的DNS服務器處于癱瘓狀態,百度、新浪微博等網站幾小時無法訪問,范圍之廣前所未見。它暴露出的是一個大問題:全球13臺根域名服務器,沒有一臺在我國。在生產生活乃至國防安全都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的今天,網絡安全在源頭上缺少的制衡“砝碼”,很容易出事,甚至鬧出“大亂子”。
網絡安全只是眾多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利用國外的技術、產品,分享全球化的果實,但同時也累積了不少安全隱患。農業種子尤為明顯。有調查顯示,目前國外種子已經占領我國9%的玉米、95%的甜菜、65%的向日葵以及大部分高端蔬菜和花卉的種子市場份額。在全國蔬菜第一大縣山東壽光,國外種子占據了一半,有些蔬菜種子1粒就要1元左右,且難以留種。百業農為先,農以種為先。如果在種子上沒有話語權,糧食安全又如何保證?近兩年,轉基因糧食之所以爭議很大,考量的不僅是食品安全問題,還有種子安全問題,因為轉基因制種長期被國外幾大農業巨頭高度壟斷。
種子安全等很多安全問題,長期看都是技術安全問題。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是非常嚴的,資本、品牌什么都可以合作,就是核心技術不行。為什么這樣呢?因為技術安全在安全問題中占有基礎性地位。我國科技發展到今天,有的技術已躋身世界第一方陣,有的還很弱,全球技術專利的絕大部分都歸跨國公司所有。當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達國家有意無意地將中國當作重要競爭對手,高技術封鎖比以往更甚,再幻想單純靠“市場換技術”已不現實了。自立才能自強。只有下好創新先手棋,把最核心的技術攥在自己手心里,才不至于關鍵時刻被“卡脖子”。
安全問題不限于此,在利率市場化加快與國際接軌的背景下,金融安全問題也很突出;在能源資源日益緊缺的新形勢下,戰略性能源資源的安全問題同樣值得重視;在全球文化碰撞愈發激烈的大環境下,我們的精神陣地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等等。哪一樣處理不好,都會危及發展大局。
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用好這把利器,就能披荊斬棘,實現更大發展;用得不好,則會傷了自己。但趨利避害,擺脫安全困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出臺一個短期政策或多投點錢就能解決的。一方面,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運用底線思維,做好風險防范的準備。當前,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總鑰匙”,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體制機制上全面深化改革,通過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發揮好制度的優勢和作用,讓更多國有資本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使之成為保障國家安全的堅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