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保羅 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一書面世以來,衰落和崛起成為當代國際政治研究的常用詞。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再一次傳出“衰落論”,可很快,歐洲在歐債危機之后取代美國,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被提及“衰落”更多的地區。歐債危機久拖不決,讓世界政界和經界對歐洲不抱信心,過去兩年包括奧巴馬在內的政要們批評歐洲拖累了世界經濟的復蘇。歐洲衰落似乎體現在經濟、政治、安全等各個領域:除德國外,歐洲經濟被視為沒有活力,債務纏身;歐洲(主要指歐盟)的制度被認為體制僵化,無法靈活應對今日世界迅疾的變化;歐洲在安全領域沒有大的作為,依然依賴北約體制和美國的軍事力量;除了美麗如畫的風景,似乎歐洲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展現給世界,歐洲被認為已經淪為一個美麗的后花園,或者說上佳的旅游目的地。不過這一結論,如同“美國衰落論”一樣,需要“放寬歷史的視野”去客觀地看待這一判斷。
如何看歐洲的衰落?可以從經濟、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三個方面來看。
經濟:危機沒有那么嚴重
根據歐洲統計局的統計,2012年歐元區和歐盟國民生產總值分別萎縮0.7%和0.3%,2013年歐元區預計是-0.4%,歐盟28國為零,2014年預計可以分別實現1.1%和1.4%的正增長。美國2013年預計可以達到2.2%的正增長。這樣看來,歐洲經濟也在復蘇,只不過美國復蘇速度快于歐洲。不過如果歷史地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歐洲在調整經濟周期方面,歷來慢于美國。這同歐洲國家的勞動力市場結構、社會福利體系、政府管理理念、勞資關系、社會民主傳統都有關系。歐洲的政策調整沒有美國靈活和及時,但更穩健和人性,更注重社會公平。
債務,這個歐債危機得以命名的問題,沒有那么嚴重。據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黃皮書》,歐盟國家赤字占GDP比重為96%,美國是108%,而日本是243.5%。這種排序同2010年歐洲深陷債務危機泥潭時是一樣的。實際上,歐元區國家由于將貨幣政策交給了歐盟(由歐洲中央銀行發行歐元),出現危機的“歐豬五國”無法靈活地通過增發貨幣(像美國和英國那樣)縮減危機沖擊的負效應。畢竟歐盟不是一個國家,其政策協調力度和效率要大大弱于美國這樣的民族國家。但這樣的“劣勢”也有正面效果,就是逼迫重債國必須大力進行財政改革,精簡機構,裁減公務人員,降低過高的福利水平,真正通過調結構來促增長。過程雖然痛苦而漫長,但卻是真實的結構調整。歐洲在改革其福利體系,德國是范例。2003年德國經濟還有兩個季度是負增長,當時的失業率達到10.6%,當時德國經濟是拖了歐洲的后腿。彼時施羅德政府大力推行“哈茨改革”,這才有了今天德國的“歐洲經濟霸權”。歐洲的經濟結構調整已經開始觸動它原有的福利理念。比如,法國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商家在爭取周日營業的權利,法國華僑華人會聯合旅法主要社團發起的“亞裔社區爭取周日營業權和工作權申請萬人聯署簽名活動”,要求工作權,這在危機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德國和北歐國家為范本,歐洲的福利體系正在從消極的為病人提供安全網的福利體系變為不斷創造機會的積極福利體系。曾飽受批評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現在歐洲也已達成廣泛共識,認為可以通過延長退休年齡解決。據歐盟委員會估計,如果歐盟成員國能夠成功將平均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5歲,歐洲養老金系統的成本就會保持穩定。
歐洲同美國不一樣,它不是一個聯邦國家,而是國家聯合體,這使得它的決策效率不可能像其他國家那樣高。不過歐盟是一個超國家性質十分明顯的國際組織,建有共同市場,歐元區國家使用共同的貨幣。二戰后,它通過不斷擴大,用增加成員國數量的方式來增大經濟規模。現在的歐盟擁有超過5億人口,經濟總量16.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15.65萬億美元),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從經濟總量來看,歐盟經濟不存在衰落的問題,隨著更多國家加入歐盟,它的總量還會不斷增大。在深度方面,歐洲一體化總是危機時刻才取得大的突破。歐洲債務危機暴露出,歐洲貨幣政策上升到歐盟層面,而財政政策卻保留在成員國自己手中,這種不協調性所隱藏的巨大問題,歐洲中央銀行的權力也面臨著成員國的一定制約。但危機逼迫歐盟加緊推進銀行業聯盟建設,財政聯盟建設也開始有所進展,歐洲央行的監管權力也在擴大,這些權力,如果沒有嚴重危機,成員國是不愿意交出來的。
軟實力:沒有受損
軟實力方面,歐盟在周邊地區和世界的號召力并沒有受損。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加入歐盟,歐盟擁有了第28個成員國。歐元的聲譽也沒有遭到過大打擊,2014年1月拉脫維亞將加入歐元區,立陶宛、保加利亞依然打算在2015年加入歐元區。烏克蘭政府現在雖然受到俄羅斯的利誘,對發展俄歐關系比較猶豫,但國內仍有相當部分人希望維持與歐洲的關系,與歐盟簽訂聯系國協定。歐盟作為與俄羅斯對抗的一極,在東歐地區態勢依舊強勁。歐盟仍能繼續擴大,表明它仍然對其周邊國家具有吸引力。盡管它已經不再可能像20世紀80年代時期,對希臘、西班牙等剛入盟國家提供大額的聚合基金和地區基金援助,但加入歐盟就成為歐洲一員或“進入文明社會”的觀念依然牽引東歐和北非國家向它靠攏,這種文化上和認同上的凝聚力已經開始逐漸取代經濟援助成為歐盟“磁石”吸力的主要來源。
在國際舞臺上,歐盟國家自視為文明國家的代表,是引導世界的“規范力量”。國際經濟領域,歐盟與美國在談判“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擬為世界貿易和服務,以及投資制定新規則。地緣政治方面,繼美國奧巴馬政府實行戰略收縮之后,在伊朗、敘利亞等中東國家,歐盟的政治影響力沒有比以前減弱,反而有所增強。歐洲學界關于歐盟作為一支“規范性力量”已討論了多年,歐洲國際關系學者普遍認為,歐洲在安全和經濟領域都不具備絕對優勢,但它的理念卻是全球化時代最為先進的。他們認為,歐洲兼顧效率與公平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無微不至的人權保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意識,通過國際機制解決沖突和全球問題的行為方式,是這個混亂世界的模范,是歐洲對世界巨大的“智力貢獻”,是歐洲的軟實力所在。歐洲人也不吝惜它的“軟實力”或者說“觀念力量”,按照托尼·布萊爾的首席對外政策顧問羅伯特 庫珀的說法,文明國家是有使命的,要把“后現代”社會所奉行的“有序、自由和公正”的原則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
國際影響力:呈上升勢頭
國際影響力方面,在國際經濟領域,歐洲似乎有所下降。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后,歐洲國家主動提出讓渡部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給新興國家,但很快就開始反彈,它同美國在國際經濟組織中的合作愈發緊密,力圖在后危機時代聯合制訂于己更加有力的貿易、服務和投資規則。在國際政治領域,歐洲的勢頭更是處于上升狀態。歐盟委員會曾提出歐盟的外交政策原則是“有效多邊主義”,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期,其重點落在“多邊主義”,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實際上就是希望美國能夠更多聽取歐洲盟友的意見。在奧巴馬當政時期,“多邊主義”似乎已經實現,現在它的著力點是“有效”這個前綴。2011年利比亞危機期間,英法這兩個歐洲國家一反冷戰后美國為主,歐洲為輔的定式,在聯合國安理會說動阿盟和美國,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而且率先出動戰機轟炸利比亞,美國則是扮演了幕后情報提供者和后勤保障者的角色。在敘利亞危機中,法國和英國,特別是法國,表現得極為積極。歐洲在軍事行動和外交領域,沒有顯露出為債務危機所困的跡象。
簡單總結一下,歐洲雖仍未完全擺脫債務危機,但從經濟總量來看,沒有顯現出衰落跡象。歐洲認為,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憑“肌肉”生存的世界上,而是要靠“思想”占先機,它力圖為世界立規則,向世人展現自己“榜樣的力量”。在美國戰略收縮的情況下,歐洲在外交領域反而相當活躍,呈上升勢頭。
當然歐洲也存在問題,問題主要來自其內部。歐盟在多次擴大之后,面臨著內部協調效率日益低下的困境,北歐和南歐國家的經濟差距和理念差距有增大趨勢,法德這兩個“歐洲的發動機”國家矛盾增多。歐洲一體化被比喻為一輛自行車,如果不前進,就有摔倒的可能。歐債危機中,沒有一個歐元區國家退出,歐洲的全球影響力依然強大,但如果沒有跟進的制度保障,歐洲一體化還會繼續遇到新的危機。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