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是為人類發展帶來巨大利益的重要領域,在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科技及軍事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進入新世紀,空間在社會經濟發展和軍事應用領域的地位作用越來越重要,世界各國發展空間力量、爭奪空間資源的競爭愈演愈烈。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對人類和平開發利用空間,維護空間安全負有重要責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著眼有效應對國家安全面臨的威脅和挑戰,突出新型作戰力量建設這個戰略重點,著力增強新質作戰能力。空間安全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領域,加快空間力量發展順應了國際安全形勢變化和國家利益拓展需求,是深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使命。
加快發展空間力量勢在必行
空間力量建設是我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必然趨勢。空間力量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戰略目標,所具有的從事和影響空間活動的綜合實力,它是民族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入太空,世界軍事強國競爭獲取空間優勢的帷幕從此拉開。我國自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至今,航天力量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世界航天領域始終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特別是伴隨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深入推進,我國的科技實力和國際地位一次次被推向嶄新的高度,一步步確立了航天大國的地位。當前,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家戰略利益的拓展,發展建設與我國大國地位和國家利益相稱的強大空間力量,既是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維護國際空間安全,促進人類和平開發利用太空的使命擔當。我們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堅定信心信念,強化使命擔當,以關鍵領域突破為引領,加快創新發展,全力推進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轉變。
空間力量建設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的必然使命。伴隨新軍事變革的加速發展,世界主要國家競相調整軍事戰略,加緊推進軍事轉型,竭力搶占軍事競爭“制高點”。這場新軍事變革,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空間力量的廣泛應用和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強。為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趨勢,提高我軍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和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能力,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空間裝備對現代信息化作戰力量的運用發揮著體系性支撐作用,空間力量以其戰場的自由廣闊性、作戰力量的高度機動性、信息支援快速有效性,以其為代表的新型作戰力量在現代軍事力量體系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因此,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必須把空間力量建設擺在重要戰略位置,為我國應對復雜的國際競爭格局、打贏信息化戰爭提供有力支撐。
空間力量建設是現代條件下信息化戰爭的戰略支撐。上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是空間力量用于作戰行動的開端,這場戰爭使全世界見證了空間力量對信息化戰爭的巨大貢獻,也全面奠定了空間力量在信息化作戰中的重要地位作用。自此,空間力量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新生力量,戰爭形態全面向陸、海、空、天、電、網多維一體的體系對抗發展。近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更加表明,空間力量能夠實現對信息獲取、傳輸、利用的空天化和實時化,能夠將多維戰場聯接成一個整體,能夠實現快速機動和精確打擊,它既是基于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重要支撐,也是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關鍵要素,更是實施空間攻防、奪取制天權的主體力量。因此,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加強空間力量建設,發揮空間力量在一體化聯合作戰中的信息支援、體系支撐和戰略攻防作用,牢牢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堅持軍民融合的發展模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重要戰略部署,突出強調要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空間力量作為國家航天體系和軍隊新型作戰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發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指示精神,以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利益拓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加緊在國家層面建立推動空間力量建設軍民融合的體制機制。
發展觀念上的融合。綜合國力是空間力量建設的基石,發展空間力量是國家科技水平、工業基礎、經濟實力及民族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體現,空間力量的發展建設又有力地帶動了國家科技、工業、經濟和社會的創新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更要堅持走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樹立空間力量建設一盤棋的思想,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軍事科研部門、航天工業部門等各方面力量擰在一起,充分發揮社會總資源的綜合使用效益,實現統籌兼顧、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戰略指導上的融合。空間力量建設涉及諸多高精尖技術領域和專業方向,行業部門眾多、技術實現復雜、應用領域廣泛。要堅持將空間力量建設納入國家發展建設的總體規劃和戰略全局,從國家戰略層次對軍民用空間資源的發展統籌規劃、統籌科研、統籌生產、統籌應用,形成發展合力。要堅持把服務國民經濟建設與構建空間安全體系相統籌,實現互相帶動、互相補充。要堅持把發展軍用空間技術與發展民用空間技術相結合,打破行業壟斷,形成技術競爭的良好態勢,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在民用空間技術發展方面的推動作用,也充分利用國家體制在集中力量發展軍用空間技術方面的優勢,不斷加快空間技術進步的步伐。
建設應用上的融合。加強軍地技術交流,打破力量分散、獨家經營的封閉科研模式,拓寬軍隊與地方生產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技術合作與交流渠道,努力實現共同研發、成果共享、相互促進。要統籌軍地資源,加快推進現有資源的整合,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配置和發展軍地資源,減少重復建設和分散建設,實現國家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要堅持寓軍于民,研究建立軍民相互協作、相互協調的體制機制,形成運轉高效的軍民融合聯動體系,使軍用、民用航天資產互為補充、互為加強,確保空間力量建設、國民經濟建設各類資源信息的高效互通和良性互動。
建立中國的國家空間力量體系
我國的空間力量建設開創于上世紀60年代的“兩彈一星”事業,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已經形成集航天裝備研制、發射、測控、運行管理和應用于一體的科研生產和裝備運用體系,為我國空間力量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新的歷史時期,發展空間力量已經成為我軍新質作戰能力建設的重要領域,要求我們必須按照戰場建設的高度,發展空間裝備、培育作戰能力、創新軍事理論、實施人才戰略。
加快現有資源的整合利用。資源整合是空間力量建設的必由之路,是提高空間作戰整體效能的有效途徑。現階段應立足現有編制體制,從資源整合入手,運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按照功能進行模塊劃分,建立資源共用、應急征用等機制,實現相關資源的統一調度和集中保障。
建立基于信息網絡的一體化指揮體系。管理網絡和信息平臺是提高推動體系融合的基礎,只有通過網絡聚合,才能實現空間力量各要素的緊密關聯,形成整體作戰優勢。推動空間力量整合發展,應當貫徹基于信息系統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加快構建天地一體、廣泛互聯的信息網絡。把信息共享作為建設重點,建立空間信息分類獲取、集中處理、定制分發的管理保障機制,形成全面融合、開放共享的信息系統,最大限度發揮空間力量的整體效能。
積極開展空間力量運用研究。要緊貼一體化聯合作戰任務需求,加強空間力量運用規律研究,加強理論創新,加強演示驗證,科學設置主題,組織聯合攻關,切實增強空間應用研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指導我國空間力量運用的理論體系。
重視培養空間應用專業化人才。發展好我國的空間力量,必須堅持人才先行的理念,培養一批推動空間技術創新發展、滿足空間作戰需求的優秀人才。要以滿足實戰需求為標準,科學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著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能力全面的專業化空間人才隊伍。要突出抓好空間科技領軍人才培養,走開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路子,深化項目成果人才一體化培養模式,促進人才快速成長發展。要注重空間作戰指揮人才培養,在航天發射測控、一體化聯合作戰演習和實戰化軍事訓練中發現、檢驗和培養人才,著力強化信息素養,提高組織指揮作戰能力,為履行未來空間攻防作戰任務做好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