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德國蓬勃的創新能力,與其在科研管理中激勵創新、支持創新、保障創新密不可分。
堅持研究獨立、學術自由的精神
科研的魅力在于創新,創新是科研發展的本質要求。學術創新固然需要寬松的文化氛圍、必要的經濟支撐等外部條件,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員要始終保持內心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在一定意義上講,德國崛起于自由精神,是自由精神讓德國科技活力競相迸發,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的德國洪堡大學的創始人洪堡提倡學術自由,認為現代大學應該是“知識的總合”,以知識學術為最終目的。因而大學應該秉持寂寞和自由的原則。寂寞意味著大學要堅持管理和學術上的自主性,不為各種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科學的目的在于探索純粹的學問和真理,而不在于滿足實際的社會需要;教師和學生應甘于寂寞,不為任何俗務所干擾,完全潛心于科研。自由一方面是針對國家而言的,要注重大學的權利與國家的職責,另一方面指研究應遵從科學的內在要求在自由的條件下進行。科研自由不但體現為科研人員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按照自己的目標和意志從事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不受干擾地潛心于科研。洪堡的理念和思想成為德國高等教育和科研的精神之所在。德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是大學和非大學研究機構的主要財政支持者,但并不干涉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內部事務。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對高校進行監管,但這類監管并不涉及高校教學和科研的具體內容。德國《基本法》責成政府保障高校的“學術自由、科研自由、教學自由”。德國認為,“大學是科研最重要的場所;國家必須維護科學的自由并通過提供人員、資金和組織手段實現并促進將科學傳授給下一代人的工作”。自由的學術氛圍也是吸引外國學者和學生到德國從事科研的重要原因。
保證科研的開放性
德國在科研管理中,采取各種措施保證科研活動的開放性。德國大學在歷史上形成了一項重要的學術交流機制,那就是禁止本校畢業生在本校任職,防止“近親繁殖”,保證了科研的開放性。教授是大學最重要的教育和科研資源,為防止“近親繁殖”和任人唯親,德國大學規定教授必須從本校畢業生以外人員中招聘,并且要經過公開、透明、嚴格的程序。大學助教也必須通過公開的方式從校外人員中招聘,德國各著名大學規定,助教不能從本校應屆畢業生中留用,并且通常助教任期滿6年后必須離校,向其他大學應聘教授職位或者到別的單位求職。大學外的科研機構也非常重視科研資源的整合與合作。馬克斯 普朗克學會(MPG)一直努力在不考慮國籍的前提下發現合適的科研人才,其所屬研究機構的學術帶頭人基本上都從外部和國外的科學家中招聘。亥姆霍茲聯合會(HGF)的科學家們不僅互相合作,而且還與聯合會以外的科學家進行跨學科、跨機構、跨國界的合作。這些措施保證了德國科研的流動性和開放性,使科研不斷補充新鮮血液,促進了各學術流派的交流,使科研活動始終充滿勃勃生機和創新活力。
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德國科研政策和戰略是發展科學技術,促進科技創新,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條件,提高綜合國力,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聯邦和各州在各自職權范圍內支持科研活動,并針對社會、技術、公共醫療和經濟領域的問題,為國家提供可能的行動方針。德國政府一再增加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成果轉化;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科技資助,約70%用于成果轉化或相關目的;加強大型科研機構與經濟界合作,包括戰略基金、合同、委托、許可證、咨詢等形式,使科研、企業和市場緊密結合;興建技術園區,鼓勵風險投資。德國準備成立由企業家和科學家組成的顧問委員會,組織產業界和科學界的研究聯盟。弗勞恩霍夫協會(FHG)的核心任務是開展應用研究,促進經濟發展及社會利益,其合作伙伴及客戶是工業和服務性企業以及政府機構。萊布尼茨學會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向公眾、政界、科學和經濟界提供科研類服務,如中介、咨詢、成果轉化等。德國約70%的研發投資由經濟界承擔。經濟界致力于科研的領域有汽車工業、電氣、化工和機械制造等,其科研活動注重應用和成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有的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究機構,但也與其他科研機構進行聯合項目合作。促進科研合作也是精英大學科研管理的一大特色,大學在科研和市場之間牽線搭橋。柏林洪堡大學努力創造良好的科研成果轉化條件,支持科研人員創業,為其提供創業基礎設施,提供各種咨詢和培訓課程,為創業者建立人際網絡,為科研項目尋找合作伙伴,盡早發現科研成果的價值和專利潛能,提供申請專利服務。柏林洪堡大學成立了科研服務中心,幫助科研人員開辦自己的企業,成功地指導了50多名畢業生、教授及科研人員創業。
重視基礎性、前瞻性、跨學科研究
基礎研究在德國科研戰略部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德國科研中占有很大比重。從政府資助的主要研究機構來看,馬克斯 普朗克學會(MPG)是國際上規模最大、威望最高和成效最大的自治科學組織,也是德國最重要的基礎研究機構,涉及物理技術、生物醫學、基礎科學技術與人文等學科領域,致力于國際前沿與尖端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其下屬研究所被譽為基礎研究領域的“杰出中心”,享譽海內外。亥姆霍茲聯合會(HGF)是德國最大的科研機構,在能源、地球與環境、生命科學、關鍵技術、物質結構以及交通與航天等六個領域開展前瞻性的、著眼于未來應用的基礎研究,在國際學術界代表著德國的科研形象,充分體現著科技進步、創新應用相結合并進而直接影響社會發展遠景的鮮明特色。德國還從制度上對基礎研究中的長期項目給予充分保護。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研究的全部是長期項目,期限都超過15年,有的項目已經持續了200多年,比如古埃及字典研究、拉丁碑文研究。
德國科研資助機構每年與科學家和科研人員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研究興趣。德國學界認為,所謂前瞻性研究,就是對開辟新的領域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基本科學問題,以及對未來產生深刻影響的研究。前瞻性課題不但富于創新,而且具有很大風險性。對前瞻性研究的資助原則是從萌芽狀態開始扶持,在立項時向前瞻性課題傾斜。
德國科研管理中對跨學科研究亦情有獨鐘。目前國際上比較有前景的新興學科大多具有跨學科性質,近年來一大批使用跨學科方法從事研究與合作的科學家陸續獲得諾貝爾獎,證明了跨學科研究對創新的巨大推動作用。德國“精英計劃”的一個資助方向是促進尖端領域科研的“精英集群”,目的在于使來自同一地區的優秀科學家可以跨學科地共同研究一個社會或經濟相關的主題,加強這些大學或研究機構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的領先地位。精英集群整合了德國大學的科研潛力,并提高了國際知名度和競爭力。除了大學內部的各個機構外,大學外部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伙伴也參與了精英集群。萊布尼茨學會(WGL)重點進行以需求為導向和跨學科的研究活動,它同企業、公共機構和高校保持著緊密聯系,并且為它們提供研究基礎設施。亥姆霍茲聯合會(HGF)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促進不同學科、領域、國別科學家的合作,使科研活動在研究項目、研究領域乃至更高層次上實現真正的跨學科研究。
提高科研的國際化水平德國大力實施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在2002年,德國聯邦教研部就出臺了《教育與研究向世界開放:通過國際化實現創新》,強調德國加強與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德國不但資助本國青年科研人員去國外做博士后研究,進行高水平學術交流,還資助國外學者到德國從事科研工作。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是全球范圍內規模最大的資助學生、學者國際間學術交流的學術機構,其五個戰略性目標為:吸引國外青年學者前往德國學習研究,并盡可能與之保持終身聯系;以寬容和開放的精神培養德國青年學者及領袖型人才,使之成為世界精英;資助德國高校的國際化進程,提升吸引力;加強日耳曼語言文學、德語、德國文學以及德國國情在國外高校的研究;幫助南半球的發展中國家以及東部的轉型期國家建立高水平的高校體制。資助項目包括:青年學生的交換、攻讀博士學位、實習、客座教授,以及考察和創建國外高校。自1925年成立以來,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共資助了150多萬名國內外學者,其中2012年共資助了約75000人。德國政府精英計劃資助的精英研究生院、馬克斯—普朗克國際研究生院(IMPRS)以及由PhDNet項目資助的跨國博士項目,為特別優秀的德國和外國學生提供了在德國各地的精英中心從事博士科研的機會。洪堡基金會等機構同樣為科研人員提供資助,為外國高水平學者提供在德國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并保持和維系由此建立起來的學術聯系。德國國際學術交流范圍越來越廣,規模越來越大,目前每年給25萬國際科研人員和學生提供獎學金支持,希望將來能達到30萬人。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