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是中國城鎮化的最大制約因素。新近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從人、土地、資金、布局與形態、城建、管理等方面,首次系統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六大主要任務,“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居第二位。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要求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高效配置。
盤活土地存量,嚴控土地增量。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在土地“開源”與“節流”上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盤活存量”文章。一方面,充分利用舊城鎮、舊廠區、校區、舊辦公區等土地資源,加大閑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另一方面,鼓勵深度開發地上地下空間。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特別強調,城鎮建設用地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環渤海灣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不能再無節制擴大建設用地,不是每個城鎮都要長成巨人。
二是做好“工業用地減量”文章。減少工業用地,建立有效調節工業用地的價格機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
三是做好“生活用地增量”文章。適當增加生活用地特別是居住用地,為完善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等城鎮公共服務體系,提供空間保障。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是寶貴的稀缺性資源,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嚴格用途管制,健全節約土地標準,加強節地責任和考核,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提高城鎮土地利用效率、城鎮建成區人口密度。建立城鎮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結構。
嚴守耕地、生態兩條紅線。一是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既要保證耕地數量,確保耕地保有量不減少,也要保證耕地質量,防止變味的“耕地占補平衡”。二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切實保護耕地、園地、菜地等農業空間,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建設好“美麗鄉村”、“綠色城鎮”和“美麗城鎮”。
穩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按照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的原則穩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
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穩步推進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探索實施“三個掛鉤”的土地政策:一是城鄉之間建設用地增減規模掛鉤政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的規模與本地區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的規模相掛鉤。將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后閑置的居住用地進行整理,恢復成耕地或其他生態用地。二是城鄉之間用人地掛鉤政策。即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的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定居的規模掛鉤。避免或減少進城務工定居人員在城鄉之間雙重占用空間,從制度上保障農村人口進城的居住空間。三是地區之間用人地掛鉤政策。即城市化地區建設用地增加的規模與外來人口定居的規模掛鉤。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在更廣的范圍實現人地統籌,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