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行了30多年的時間,您認為在這期間里國企改革的軌跡是怎樣的?
張春曉:1956年,在完成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后,我國開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78年底,中國開始改革計劃經濟體制,而國有企業改革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也是改革的啟動者。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國有企業經歷了35年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后,國有企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以中央企業為例,在國民經濟的95個大類行業中,中央三級以上企業涉足86個行業,行業分布面為90.5%。
十一屆三中全會中要求將工作重心轉移至經濟方面,國有企業完全以政府作為資源配置為主導,屬于百分之百計劃經濟。十四屆三中全會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主體,但政府仍是資源的主導者。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國有資產的管理從原來的“九龍治水”變成了由國務院國資委統一管理。這時,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分為市場和政府雙向配置。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明確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決定力量,國有資產在配置與經營上以市場為主,政府起到對國有資本的監督作用。
光明網: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對國有企業改革產生怎樣的影響?
張春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對國有企業的一個正向挑戰,從宏觀上講,是指所有的國有資產監管部門怎樣以市場化手段配置國有資產,怎樣以市場化運營國有資產。從微觀上,是指國有企業有效的進入市場經營國有資產,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做好國有企業所承擔的責任。只有使得國有資產的配置更加優化,市場配合國有資產的同時就會使國有資產在效率的運行中,讓國有資產能夠更加有效的運作,以市場化手段進退,也適應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實現。
光明網:國企改革在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方面面臨怎樣的困境?
張春曉:國有企業改革在國務院國資委成立時提出改革要做大做強,十二五強調要做強做優,就是要完善企業內部管理體系,使其更適應市場需要。
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困難有:一、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問題是捋順體制,只有將政體、政事和政資分開,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保障才會更強。二、國企的經營者要轉變思路,從應對式管理向主動適應市場化動態管理轉變。三、國企在多年的整合中不一定達到最優的配置,對于整合的國資在自身配置構架上的適應問題,應從政府配置的構建上轉變適應到以市場配置的構架中。四、許多市場化的企業制度來自西方成型的理論和背景,與我國國情和市場行情不同。如何找出適合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系、社會主義制度、國有企業管理體制等都是無可借鑒的,我們需要探路去尋找適合我們的道路,這也是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困境。
光明網:國企作為企業,具有逐利屬性;作為全民所有的經濟體,國企又肩負社會責任,應該如何協調二者的平衡?
張春曉:在國民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從企業性質上,我國的國有企業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全國人民賦予的三大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自此,在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國有企業始終在承擔三大責任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履行三大責任。在具體運行體系上,三大責任體現四大特性,即國有企業的市場性、行業性、福利性和政策性,其市場性表現為市場競爭的主導,行業性表現為行業發展的龍頭,福利性表現為公共品提供的主力軍,政策性表現為政府宏觀調控的工具。政府和市場是一對矛盾體,政府追求公平,市場多是追求效率。
我認為,政府進入市場是好事也是壞事。引入政府能部分解決市場失靈,但如果政府權力在市場中過大又會破壞市場,反過來政府本身也會失靈。
就我國而言,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理順,在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的過程中不能越位、不能錯位,也不能不到位。不能越位。政府職能與市場功能要盡可能分清,政府做該做的事,管該管的事,政府組織要與企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事業組織區分開。不能錯位。要明確什么是政府職能,什么是市場職能,在政府職能中要進一步明確哪些是中央的職能,哪些是地方的職能。不能缺位。應當由政府生產和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就必須由政府承擔,且要盡職盡責,一定不能出現行業或領域的真空。
光明網:上一輪國企改革影響深遠,有陣痛,也有收獲。對于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您有何建議?
張春曉:在之前的國有企業改革改制中,我們的確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有些不該退的行業我們退了,這就導致部分國有資產流失,使得這些行業在市場中失去了一定的競爭能力。這樣的改革實際上存在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在新一輪的改革中,我們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要認真理解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我們所說的市場到底是什么?雖然現在全球統一市場,但是我們還有自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認真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從而讓市場能更好地起到配置資源的作用。
二、在配置資源中需把握國有產權不可侵犯的原則。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
三、在改革的過程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但一定要明確的是,凡是涉及國家戰略控制的產業和行業,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重要的基礎設施,重要的自然資源,特殊行業和領域,我們不能搞混合制經濟。除此之外,其他行業均可發展為混合制經濟的典范。
十八大中曾提出的兩個“公司”,一個是“國有資本經營公司”,一個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對于國有資本經營公司以市場化為手段配置國有資產,優化、運營國有資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市場化為手段實現國有資本有所為有所不為,進入的行業都應該是關系民生安全的,應該多一些新興產業。
在下一步國企改革中要注意,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國有資產的運營將會逐步放開給市場,放出微觀主體,各級國資監管部門應該拿出更多的時間思考如何更好的監督國有資本,使國有資本如何更有效的保持增值,能實現經濟、社會,政治責任,要強化監管,把經濟權放給微觀主體。
(張春曉為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光明網記者李貝采訪整理)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