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表述不僅明確了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所在,更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定位,是市場與政府關系認識上的一次重大理論突破。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年來的改革歷史,對于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輔助性作用”,1992黨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到這次《決定》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對市場作用認識的又一次深化和飛躍,是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進一步提升。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因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這就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社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多的產品和勞務。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有政府和市場兩種方式。政府配置方式是指由政府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劃,通過層層行政審批甚至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這種配置資源方式,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從整體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審批排斥選擇,統管排斥競爭,從而容易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經濟僵滯的現象。在經濟結構簡單、人們需求單一的情況下,政府配置資源有其簡便和直接的功效。但是,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復雜化,人們需求的多樣化,這種主要以政府行政審批配置資源的方式,很難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就越來越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了,必須采取市場配置的方式。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市場配置資源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動地實現的。市場機制是指市場各主要因素,即市場供求、價格、競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機理。市場供求指的是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及勞務和人們對商品及勞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兩個方面,是市場的基本要素。供求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供給者拿的是商品,目的是換取貨幣;需求者拿的是貨幣,目的是換取商品。供求關系實質上是商品和貨幣的換位的運動。商品和貨幣能否實現換位,關鍵在價格是否合理。市場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市場供求關系的綜合反映。供求變化在市場上引起價格的升降,價格的波動又會引起供求的變化。供求關系實際上就是競爭關系。市場競爭是市場供求雙方圍繞商品質量和價格等方面進行的經濟較量。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競爭滲透在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涉及生產的各種要素。只有競爭,才能使價格隨供求的變化而波動;只有競爭,才能使價值規律得以貫徹;只有競爭,才能使經濟充滿活力。所以,競爭是市場機制的靈魂。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正是在供求、價格和競爭三大要素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市場主體的內部動力和競爭壓力形成一種客觀的強制,迫使他們去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節約社會資源或勞動消耗,在優勝劣汰中促進資源不斷優化配置,技術不斷進步,生產力不斷提高。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能夠不斷推動生產向新的領域和新的層次發展。為市場而生產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市場的不斷擴大是它生存和發展的條件。為此,它不僅要積極開拓國內市場,而且要擴展國際市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一書中,曾經精辟地論述了:美洲新大陸的發現、繞過非洲的新航道的開辟,如何為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空間;而市場的擴大、需求的增加,又如何推動了產業革命的發展。市場不僅可以從外延上擴大它的范圍,還可以從內涵上不斷增加它的容量。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闡述的生產和消費辯證關系的原理告訴我們,生產不僅依賴于消費,它還可以通過市場轉化為消費。一種新產品問世以前,人們并沒有對這種產品的直接需求,可是一旦它進入市場,就會引發人們產生新的消費需求。市場成為創造需求進而開辟生產新領域的先導。通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能夠不斷推動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必須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壟斷。中國35年走過的改革之路,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打破壟斷,弘揚競爭的過程。但是,時至今日,中國仍然算不上是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國家,大部分改革只走到了半途,仍然存在著各種有形無形的制度壁壘,妨礙著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在某些層面上,一些政府部門甚至通過不斷擴權,嚴重壓抑了市場成長空間。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管制,以及壟斷企業的隱性補貼,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了對市場的替代,導致信號失真、資源錯配和效率低下。要想在經濟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必須進一步消除各種壟斷和壁壘。
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是忽視更不是取消而是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市場配置資源方面有其固有的缺陷。市場無法解決公共產品的生產問題,例如國民經濟正常發展所必需的公共基礎設施、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等一些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投資項目,靠市場機制是難以解決的。市場本身無力解決社會化大生產所要求的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和產業結構合理的問題;市場調節的分配功能在于促進提高效率,但完全由市場自發地進行分配又會造成收入高低懸殊,甚至出現兩極分化。而這些,都需要通過政府的作用加以解決。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解決以往存在的政府職能“錯位”“越位”和“缺位”現象。具體來說:第一,政府要弱化微觀方面的管理職能,進一步放權給市場,積極提升市場的效率,積極打造服務型政府。應在堅持市場化過程中完成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執政效率。第二,政府要強化規范市場秩序和市場監管,規范中介組織的發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健全產品質量監管機制,嚴厲打擊制假販假、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維護和健全市場秩序。第三,政府要加大社會管理和服務,如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立社保制度、醫療保障制度等,為市場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第四,政府提高宏觀管理的效率,必須減少行政層級,精簡辦事機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逐步解決層級過多、機構重疊和人浮于事等問題。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重要作用,必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強二者的有機協調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現否定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傾向,又要防止只講市場化、忽視政府作用的傾向。經濟發展既不是靜態上的資源配置,也不是完全按預先規定的計劃行事,既要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同時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因為市場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市場既需要政府為市場提供規則和環境,又需要政府為市場上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保障,轉型期還需要政府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引導和推動。唯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有效順利地發展。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